最近一直都很焦虑,焦虑作业写什么题材。
写写这两天的热点,虚拟币暴跌吧,大大小小的币圈都是这样的文章,都觉得写得好,值得品鉴,我写出来相当于拼凑抄袭,罢了!
也想写写读书笔记,抄录加感受就好。
为什么就这么难?
天天都在听书刷屏记笔记,怎么就没有输出的灵感和欲望呢?
要有选择的输入信息,保证信息的及时和优质。
想要有输出,必须得有大量的输入为前提。我简单的认为只要有“量”的保障必然有“质”的转变。各种信息都认为是“知识”,都会有用,凡是文字的,统统纳入视线范围—-输入。
就有了,随时穿梭在各个课程APP,朋友圈,书籍间忙碌,大脑一直处于工作状态,实际上很多时候只是待机而已。
看过,听过,心理感觉学过,我有这些认知了,过一小段时间,回忆局限在只言片语,就这么顺利的忘了。
输入的信息,没有经过筛选,浪费了自己大量的注意力。没有分清楚哪些重要,哪些是自己知识体系的短板,必须及时补充。
反复刻意练习,是最笨的有效手段。
这种低效率学习发现,是在某一天看到一个问题给惊醒的:你能一字不落的唱几首歌?
我的答案是:一首。《国歌》。
自从有了卡拉OK,谁还去记歌词啊,我的大脑就把歌词交给了屏幕。
学国歌,那是一个字一个字教出来的,一个音符一个段落抠出来的,后来,听到的次数最多,演唱的机会也最多,哪不会唱呢!
这就是学习-效果的最好例子。
遵循大脑记忆规律,产生连接,深入思考。
贪多嚼不烂,浅尝则止是不会有好的效果,没有在大脑形成沟回,当然就会被大脑“欺骗”。最好的方式就是能与大脑中已经根深蒂固的知识产生连接,新的知识点就有了关联,像把一件物品,挂起来,有了根,就不会轻易遗忘。
重要的知识点,要结合实际深入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
记得宁向东老师讲过,哈弗的教学模式基本以讨论为主,教授的水平是以能提出什么样高质量问题而评判的。
再看看得到系列课程,老师都会布置作业,引导大家结合实际,思考。这也是学习任何知识的作用,解决问题。
笑来老师常用这个方法,而且每次都以:它能解决什么问题开头?列一长串的问题清单。
思维似乎一下就有了头绪,越来越宽泛。
接下来,必须得有输出。通过写作,能把知识内化,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知识体系,才能叫学到了。
一点个人体会,请战友们多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