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好的大学,越是炼狱。
这所大学世界排名第十。
教授讲课,旁征博引,天马行空,还快,完全不考虑我的接受能力。
我刚出国,英语原本就不是母语,如果不事先预习,我经常半天听不出我在学什么。
可是那些又贵又厚的大学课本,预习起来,每天少则四十页,多则上百页。
密密麻麻的字母,看着看着就不知是哪一行了,教授还在孜孜不倦地往E-mail里塞临时读物。
刚开学,我坚决不掉队。二十四小时图书馆耗到天亮。
我想,可以了,我这么努力,就算没读完,也肯定已经在大多数人前面了。
第一天进教室,傻眼。
几百人,放眼望去,所有人的课本都标满记号,还手拿笔记。
借同桌的预习文档一看,全是思考总结和要问的问题,而我工整抄下许多小标题和加粗句,以为能加深印象。
课堂讨论,别人随便一张口,就跟演讲一样。
我被那强有力的思想、逻辑和表达能力惊呆了——这都是什么时候想出来的?预习的时候吗?为什么我连课本都读不完,而他总结了全文,还能额外思考?
我跟不上,不是我不努力,是别人花同样的时间努力,还比我会努力。
我每天都很抑郁。
高中的基础太差,我根本跟不上大学的节奏。
又好像,也不是我的错。
好多同学的口语、知识面和学习能力,简直比我的高中老师还好。落后的不仅是我,还有我出生长大的地方。
更绝望了。
日常行为和习惯的联系,说神经元时刻都在努力记忆我们的行为。
比如,学习时摸一次手机,神经元就会记住一次学习和摸手机的联系,重复使下一次行为更容易。于是,下次我们会更加地,在学习时想摸手机。
行为联系重复到一定程度,会形成模式,永久储存在我们的基底神经节里。这便是习惯。
就算我们后来改掉了习惯,一旦重新接触相关行为,触发了神经元对它的记忆,习惯很容易再次形成。
花过大量时间练习钢琴或者篮球的人,就算忘记了,再接触也会学得很快,便是这个原理。
发生过的一切神经元会记得,有过的好习惯坏习惯,都会伴随一生。
我如获至宝。
从此以后,我学习的时候,每一次想到手机,我都急忙念念有词。
“不,不能让学习和摸手机产生联系,要让基底神经节把学习和专注连在一起!快发生作用吧!基底神经节!”
我知道,每一次自控,都会让下次自控更容易。
有一天我会不再需要自控,那一天优秀会变成我的习惯。
我像一个受虐狂,每天想方设法做叫自己难受的事。
几年后的暑假,我在奥美实习。
小伙伴问我:“另维,你为什么一来就进入工作状态了?也没见你没事摸手机刷东西什么的,怎么做到的啊?求秘籍!”
我这才惊觉,我好像不是刚上大学时的自己了。
原来,学过的知识,会过时,会遗忘,但在努力过程中学会的处事态度和做事习惯,都会留在骨子里,变成我们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