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有人走的路》,副标题是“心智成熟的旅程”,是美国心理学家M·斯科特·派克的著作。此书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上连续上榜20年。本书有两个关键词:自律和爱。今天,我给大家分享关于“自律”这个关键词的读书心得。
作者开篇就说:自律是解决人生问题最主要的工具,也是消除人生痛苦的最重要的工具。简单的地说,自律,是一种工具。是一种什么工具呢,是解决人生问题、消除人生痛苦的工具。人从出生到死亡,会面临很多问题,但是,人的本能趋向逃避问题,所以作者提出:自律,就是主动要求自己以积极的态度去承受痛苦,解决问题。
作者提出,自律有四个原则:延迟满足、承担责任、忠于事实、保持平衡。
1、自律的第一个原则是延时满足。
作者说,“尽可能早地面对问题,意味着把满足感向后推迟,放弃暂时的安逸或是程度较轻的痛苦,去体验程度较大的痛苦,这才是对待问题和痛苦最明智的办法。现在承受痛苦,将来就会获得更大的满足感;而现在不谋求解决问题,将来的痛苦会更大,延续的时间更长。”
简单说,就是“先苦后甜”。今天,我们会经常听到另一个词“拖延症”,还有更甚者,谑称“拖延癌”,就是拖延到无可救药的程度了。拖延,就是不愿意直面问题,是一种逃避行为。问题通常不会自行消失,若不解决,永远存在。但是,在我们拖延的过程中,不仅没有使问题得到解决,还在承受着因为问题没有解决带来的心理折磨,有人可以做到故作轻松,也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
所以,作者斯科特·派克提出,自律的第一个原则,延迟满足,碰见问题,解决问题,“先苦后甜”。
2、自律的第二个原则是承担责任。
作者说,我们必须面对属于自己的问题,承担属于自己的责任。这里面有个关键的词“自己”。按照作者的观点,人有两种责任感出现问题的症状,一种是推卸责任,就是不愿意承担属于自己的责任,喜欢把错误归咎给他人;另一种是为自己强加责任,总是认为自己有错,过度检讨自己,缺少勇气和个性。前者让别人活的痛苦,后者让自己活的痛苦。
作者斯科特·派克说,只有通过大量的生活体验,让心灵充分成长,心智足够成熟,我们才能正确认识自己,客观评价自己和他人的应该承担的责任。
3、自律的第三个原则是忠于事实。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真实的客观世界和我们每个人脑海中的世界,是两个世界。我们脑海中的世界,是我们过去的人生经历的总和,是我们“以为”的真实的世界,是我们每个人对这个世界的“认知”。这个认知,可以无限接近真实世界,但是永远不会等同于真实世界。著名媒体人吴伯凡说,你看对面过来一个人,那哪里是一个人,那是一个认知模式。
斯科特·派克在书中把认知比喻成地图,人在出生时,这幅地图是空白的,随后的成长过程,每个人都在画着自己的地图,遗憾的是,有的人,过了青春期,就放弃了绘制地图。他们的地图狭小、模糊、粗略而又浮浅,从而导致对现实的认知过于狭隘和偏激。
因此,作者提出,我们不仅要观察世界本身,也要对观察世界的我们进行反省。反省的过程中,一旦新的信息与过去的观念发生冲突,我们应该大胆舍弃陈腐错误的观念,更新自己的认知地图,让这幅关于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地图,不断修订,尽可能接近真实世界。
4、自律的第四个原则是保持平衡。
自律是一项艰苦复杂的任务,需要足够的勇气和判断力。你既要承担责任,又要拒绝不该承担的责任。既要学会推迟满足感,把眼光放远,先苦后甜,又要尽可能过好当前的生活,让人生的快乐多于痛苦。
以上,是书中关于自律的论述。我想,围绕自律,我们还有更多的角度加以理解。最近网上流行一句话,同时也是一款健身app的广告语:“自律给我自由”。刚开始,我一直不理解,既然自律,就要约束自己,约束自己,不就是不自由么?到底什么是自由?直到有一天,我看到另外一句话,让我豁然开朗。这句话是康德说的:自由,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不想做什么就有能力不做什么。
当一个人能够做到自律,能够把握自己的人生,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斯科特·派克自律四原则,实际上是践行自律的方法:承认自己人性中的弱点,勇敢面对,不断修正、完善,追求真正的自由。
莎士比亚说:“一切过往,皆为序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