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几千年的王朝更迭史上,我们所熟知的北伐:诸葛亮北伐、元嘉北伐、雍熙北伐至太平军北伐等都可谓以惨败告终。取得决定性胜利的似乎只有朱元璋北伐推翻元朝;另外最能看到希望的就是充满遗憾的柴荣北伐,但在当时情况下,可能上天再多给他几年寿命,胜负也未可知。那么,为什么中国史上北伐就这么困难呢?我以粗鄙之见作如下分析,欢迎看官指点。
一、经济与人口因素
衣冠南渡虽发展了南方经济,但宋朝之前中国经济重心一直在北方,即便是在战乱频仍的情况下,北方人口也占绝对优势。上图为两汉时期中国的人口密度图,南北差距一目了然。人口多以为着兵源广、产值高。所以难怪历史上基本上每逢大战,胜利一方都会掳走大量的敌方人口。所谓“打仗就是烧钱”,所以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自然不必多说。
二、地理因素
就我国的地理来说,北方,尤其是代表着华夏正统的中原地区,地形上以平原为主。平原则意味着交通相对便利,交通便利则易于大兵集结和军需补给。南方多山地丘陵,居住区相对散乱,北伐之时组织军队便已经相对困难,当跋山涉水赶赴北方战场之时,面对则是早已严阵以待的敌军。
三、作战兵种及战斗力
骑兵对步兵有非常明显的优势,而战马的主要产地则集中于北方;南方的水战优势则可以说全无用武之地。另外,北方自古以来战乱不断,而相对平稳的南方则经常出现民不习兵的情况,于是有了“北方出将,南方出相”的说法,北方将才打天下,南方相才坐江山似乎一直是绝配。
四、补给问题
打仗就是打后勤,看看上图,如果南方军队带着粮草突破崇山峻岭到达北方战场,需要耗费多少人力物力呢?而且南方长期以稻米为主食,埋锅做饭除了工序上较为复杂以外,辎重也很是问题。而北方所习惯的面食、肉类则容易保存及携带,到了饭点直接肉干就馒头就行了(还听说陕西的锅盔就是遗留下来的军粮做法)。
以上就是针对“北伐很少成功”的愚浅之见。
补充一:很多人还提到一个原因就是俯冲与仰攻(即北上与南下)的优劣势。我认为“上”与“下”或“俯”与“仰”是立足于平面的视角,在真实的三维空间中,很难指出他们有何不同。
补充二:朱元璋北伐的胜利一方面与元朝政权内部的分裂有很大关系,另一方面则受益于广积粮、缓称王,步步为营,稳扎稳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