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时候,学习都不是生活的全部
我常听人讲,高中才是人生学习的巅峰,那时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言下之意,既感叹对现实的无奈,又深感离开学校,学习的遥远。即便偶尔为之,也是不得已。比如要考一个证,比如公司的各种升职考试,才去学那些知识,也多不是自己情愿,而是生活所迫,因为职位升一级,意味着收入长一档。
他们会讲:要好好享受生活呀,天天学习,多累啊。实则不然,那些不学习的人,常常以最累的方式生活而不自知。
吴军有个观点,人生的任何阶段,都只有一个根本,就是生活。只是不同年龄段重点不同,学龄前玩耍是主要生活;上学后学习是主要生活;毕业后开始挣钱,工作是主要的生活。各个阶段侧重不同而已,但都不是全部的生活。
我们终其一生,所做的任何努力,不过想生活得好一点。学习虽然不是生活的全部,但持续的学习,可以有更多对未来的选择,让我们过上更好的生活。
有一个叫乔治凯南的人,在1946年的时候,从美国驻苏联大使馆打回一份长篇电报,这份电报为美国拟定了此后几十年的冷战战略,而且他准确预言了整个冷战结束的方式。最重要的是,他不仅预言了这个五十年的结局,还亲眼看到了这个结局,多么了不起。他活到了101岁。在他八十岁后的晚年岁月里,乔治凯南做了什么?他写了二十本书,写了大量的散文集,他的英语、俄语、德语都非常好,八十多岁还骑自行车在大学校园里乱逛,他在挪威买了一条游艇,八十多岁还去驾驶,九十多岁还出版了一本畅销书。
你在22岁离开大学,就不学习了,是件多么可惜的事,想想即便活不了100岁,身后的几十年岁月,也不可能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吧?
输在起跑线还是一考定终身,或许都不是
我小时候在农村长大,放学要么上山放牛,要么下地割草,玩耍和干农活。后来读高中才知道同学在小学和初中都上过很多补习班,觉得矮人一截,我这一生快要完蛋,因为差了同学十几年好的教育。现在我知道的家长都讲,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要给孩子上最好的学校,安排尽多的补习班。
我总在想,要是我小时候能有这么好的上学条件,能学各种乐器,能学画画,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但我那时只知道读书是不干农活的唯一途径,别无选择。
结局永远不可能事后倒过来推导。后来我想明白一件事,同学当中,学过画画,学过乐器的不在少数,最终精通某一样的,却寥寥无几。人生多漫长,输在起跑线算什么。
高考也一样,一考就能定终身吗?
每一年高考,对于高三的学生们,如同上战场。高考结束,常常是几家欢乐几家愁,考得好的同学春风得意,考得好的同学心如死灰。
每个人都是这么过来的。想起高三周考、半月考、月考,语文卷、英语卷、数学卷、理综卷做得快神经衰弱的时候,最喜欢老师讲的那句话,熬过这最后这几个月,上了大学,想怎么玩,就怎么玩。
上大学的人都知道,想学的人继续学,不想学的人往往也能顺利毕业。只是差距会逐渐显现出来。
讲一个乔治·史蒂芬森的故事。
乔治·史蒂芬森,出生于穷苦人家,十几岁时,就在煤矿里当童工,但他聪明好学。到18岁还大字不识。史蒂芬森知道,当个文盲,一辈子不会有出路,于是自掏腰包,拿出约3%的工资去上夜校,每周三次,从不间断。19岁才会写自己的名字,21岁才会阅读和书写简单的书信。按现在中国的话,史蒂芬森是不折不扣的屌丝。他后来和儿子研究并铺设了英国最早的铁路,被称为铁路之父。和别人不同的是,史蒂芬森很勤奋而且有恒心,他身旁的矿工们都在喝酒取乐的时候,他在研究机械和读书做作业。
一个人18岁还大字不识,在今天的中国,不会有出头之日的。我很小的时候,父母也是这样教育我的,不读书学习,一辈子只能与泥土为伴。
我读大学第一次学编程,在黑窗口输出“Hello World!”时,就对这玩意不坏好感。想到要不得不继续装昏学编程,再想到毕业后的二三十年要靠这个讨饭吃,我感到无比绝望。
我是很努力,却稀里糊涂地考了一个不喜欢的大学,一个不喜欢的专业。我最终也没走上编程之路。因此,也就赶不上移动互联网崛起,也没搭上互联网公司高薪的快车。
但并不是说,人生就没有希望,可走的路很多。
当时没有那种很强的意识,如果多学很多知识和技能,多发展自己的特长,就能够在众多学生中脱颖而出。觉得四、六级证书是必备,就一定要拿到。后来实践证明,即便考了六级,也是无用的,因为每个人手里都有四、六级证书,跟没有没什么分别。
差异化实现个人的价值,在这个时代显得越来越重要。任何时代,稀缺都是弥足珍贵的资源。不是要成为所有人那样的人,用世俗的价值和标准来评判是否成功。而是要成为自己理想中那样的人,想过怎样一种生活。知道这一点,是我大学生涯的转折,觉醒了一般。
因此,我努力学习,不是为一个好的分数,而是为今后的生活,换个角度,学习变成了一件快乐并能持久的事情。
拼命”炒回锅饭“的功夫,即便得了高分,也是相当浪费时间。多做一两道题,考试多得几分只能保证你是一个会考试的学生。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是没有什么好自豪的,对一个人的成长帮助并不大。
大学我几乎每天都要去图书馆,一则是在那里有勤工俭学的岗位,二则是我喜欢那里堆满书的味道。努力学习,每次都是倒数,常被同学鄙视,也曾怀疑自己。很庆幸那段逃课听讲座,泡图书馆的时光。这样我才养成了阅读的习惯,实为幸运。一个人进入工作环境,很多身不由己,时间被出卖,再难有那种闲暇时还能抽空阅读的趣味。
真正有上进心的人,只有2%
咪蒙解释很到位:上进心其实是个动词,上和进代表的是一个动态,是你的真实行动,而不是你躺在床上的各种空想和意淫。
上进心,约等于行动,没有行动,一切都空谈。
商学院有个调查,真正有上进心的人大概只有2%。时至今日,工作后能再能拿出10%的工资和时间去学习的人,实在少数。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坚持把任何一件你认为有价值的事情做到极致,实际的竞争对手,是少之又少的,哪里会有那么多人跟你竞争,2%都不到。
你只要观察朋友圈里讲减肥和讲读书的人就知道。
胡适先生讲:“闲暇定终身”。一个人如何利用自己闲暇的时光,决定了这个人的前程。
我并非一个真正有上进心的人。我写这些,只不过是想提醒自己:一是学习在人生的任何阶段,都不会是生活的全部,但好的生活离不开学习,离不开改变和自我成长;二是放松姿态,给自己创造一个学习的环境,保持拳拳之心,保持对知识的敬畏和好奇,不抵触学习这件事,输不输在起跑线倒无所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