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乐队的夏天》时,高晓松点评盘尼西林的歌曲《雨夜曼彻斯特》,建议把歌词中一个词汇用法换成另外一个词,会显得更正宗一些。这个提议被主唱小乐当场拒绝,因为更改了这个词确实是语法正确了,但也破坏了自己的原创性与当时的想法所以拒绝了这个好意。
回到现实生活,每个人应该都或多或少被动的被别人指教过自己的人生,也或曾冒昧的指教过别人的人生。指教和被指教,是截然不同的感受,指教别人当然是很爽的,显得自己多么的三观正确,阅历丰富。而被指教就非常不舒服了,因为这对你的人生并不会产生实质性帮助,并且也全盘或部分的在否定你的主观意识。善于自省的人回想起自己指教别人时,一定会因当时未曾设身处地站在对方立场去思考而感到惭愧,即使下一次依然还愿意去指教别人,那也会变得更客观更中立,但未来的不确定因素、自己的认知偏差、被指教对象的信息释放不完善(或表达不准,或不愿透露等因素),在现实中几乎无法做到客观中立,最好的选择即不发表评论见解。尊重每个人自己的选择。
但生活里总有好为人师的人会对你的某一观点,某一人生态度做出点评指正,且说话极不考虑别人感受。在人生处世法则里有一套标准的处世规则叫做常识。也有一种方法叫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好为人师的人总愿意用标准法则去评判你的具体分析。
细分这些好为人师的人,也分三六九等。可能有的人当下和你处境无差,可能起步比你早些,在你面前装老资格。另外也有人生小满,希望出来分享自己的成功学,从而对别人的人生评头论足,这两者又是不一样的。
前者,大家都生为新世纪中拥有基础素质与基本涵养的成年人,在你通过某个途径、或某段经历,对自己的人生产生了新的看法,他就用他道听途说,或者大家都有普遍认同的观点去教导你,告诉你,你错了,你这样没前途没机会。他拿着这些烂大街的普世原则当你不知道似的在你面前大放厥词,而且往往容易站在道德制高点上。而你经过某种深思熟虑的想法因为没有经过时间的验证无法与他辩驳,天生站在争论的劣势方,于是表面应和,希望结束对此看法讨论,而对方还越说越来劲,巴不得骑在你脖子上撒尿。假设你还不识趣的跟他争论,他还摇头唏嘘,觉得你这辈子毁了,没希望了。无论如何,你与他无法在任何层面上达成共识。
后者则可能是你的父母,长辈,领导,在某处结识的老大哥。他有比你丰富的社会阅历,有自己的一套成事原则。他对你的评头论足感觉也是天生就有合法性的,习惯以自己的方式去套用你的人生轨迹。但因为每个人的生活时代,处境,遭遇不同,所以实际上对你的帮助也基本没有,并且否定你的主观意识。不过他一般不会去考虑这些问题。和前者不一样的是,因为有人生阅历,可能他们的某些说法其实是正确的,比如对某一行业的前景,对某一人生状态的煎熬,可能并不是夸夸其谈,所以既然无法让这些好为人师的人闭上嘴,也需要在一堆垃圾话语中吸取一些营养吧。
综上所述,其实这中间的矛盾点在于二。
1.好为人师者的不客观与信息不对等
2.好为人师者目的不在指教你而在炫耀他自己,你的人生他没兴趣改变。
至于是不是会得罪你,也不在他的考虑范围,或者是明明在为你好,怎么还成得罪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