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老师的“向《西游记》取育儿经”结课了,我收获最大的一点是如何陪伴孩子。没有哪个时代像今天的父母这么关注孩子,学习生活,甚至吃饭穿衣,一行一动,许多父母把目光过多的放在孩子的身上,孩子反而问题更多,许多孩子失去了独立生活能力,不敢面对困难,不会解决问题,甚至这种过多的关注使亲子关系更加糟糕,让孩子得了“空心病”,不懂感恩父母,甚至仇恨父母,近日网络上出现一些杀害父母的极端案例,真是令人唏嘘,也应该引起我们的深刻反思,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其实很多时候家长给予孩子的是爱,但孩子感觉到的却是侵犯,是控制,是不信任,这份爱又附加了很多的条件,孩子要乖,孩子要学习努力,孩子要听大人的话,这些带有附加条件的爱让孩子感觉沉重而痛苦。另外就是以爱的名义超越界限,孩子说吃饱了,那怎么可以呢?才吃了这么点,孩子说不冷,那怎么行?穿这么少,你一定会冷的!孩子本来自己穿鞋子,家长看孩子穿的慢,二话不说就上去帮忙。当孩子想要反抗时,身边就传来一声“不知好歹呀!这不都是爱你嘛!”暗示着孩子理应接受来自家长的“关心”和“爱”。
那么我们到底应该如何陪伴孩子成长呢?
儿行千里母担忧。”保护孩子是父母的天性,因为他们成长的路上困难重重,孩子有难,父母自然不会袖手旁观,从《西游记》中我们可以看到,每当孙悟空有难,作为母亲的观音菩萨就会及时出手,帮助悟空渡过难关,但是如何才能真正的帮到孩子,又不至于让孩子失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呢?这是每个父母必须要面对的一个难题。
举个简单的例子吧,假如你的孩子被小石子绊倒了,你会怎么办?
第一种家长会二话不说冲过去把孩子扶起来,拍拍孩子身上的尘土,擦干孩子的眼泪,很自责地说:“对不起呀,孩子,都是妈妈/爸爸的错。”这种家长颇具“大将之风”,把消除一切障碍为己任,一旦出现问题,立即跳出来替孩子解决,久而久之,家长越来越有英雄气概,而孩子却越来越脆弱不堪。
第二种家长看到孩子摔跤,依然保持理性,平静的走到孩子身边,给他分析摔倒的原因,教给他防止摔跤的技巧,然后再滔滔不绝的引出一大串人生的哲理,却对孩子流血的膝盖视而不见,对孩子的哭声听而不闻。不但这样,还叫孩子停止哭泣,叫孩子学会坚强。这种超理智的家长时刻陪在孩子左右,随时都会有美妙的教育箴言,但孩子却永远觉得自己是孤立无援的。
第三种家长会赶紧把孩子扶起来,并且拍打着路上的小石头说“都是你这个坏石头,把我的宝贝摔倒了。”这样的家长会让孩子遇到困难或者问题,不是从自身找原因,而是先去责怪他人,并且不会主动去解决问题,而是一有困难就去找父母,长此以往,孩子就变成了“妈宝”,”巨婴”。
那么到底哪种家长的做的对呢?那种方法最有效果的呢?
其实“不远处”是陪伴孩子的最佳位置,在“不远处”既能观察到孩子的状况,又不做过多的干预。这“不远处”看似简单的三个字,要真正做起来其实是一门艺术,韦老师将其解读为“时而在前,时而在后,时而左右“。
在孩子成长的不同年龄阶段,父母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调整自己的角色,要做到“时而在前,时而在后,时而左右”,比如在孩子年幼时期,父母要在前面做孩子的引导者。父母虽不是先知,但毕竟人生的阅历要比孩子的丰富的多,在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父母的一个小小的建议或提醒往往可以让孩子茅塞顿开,走出困境。现代的家长生活压力往往比较大,时间和精力有限,所以会更多的希望学校和老师肩负起教育孩子的全部责任,却忘记了自己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只是父母这一教师角色,教给孩子的更多的是健全的人格和人生的方向。
“时而在前“也是一种预警,当父母想孩子介绍这个世界的真善美的时候,也可以适当告诉孩子这个世界还有邪恶和危险。孩子的安全意识还比较淡薄,对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危险缺少应有的防范意识,不知道躲避危险。当看到孩子的选择可能会面临一定的威胁时,家长应该给予一些提醒。尽管我们鼓励孩子去尝试和探索,但是如果超出孩子的能力范围,或者威胁到人身安全,父母就应亮起警示灯,避免发生不可挽回的悲剧。
“时而在前“也不是一直在前,我们看到有一些过于热心的家长,特别乐意干涉孩子的生活,孩子都十几岁了,仍然不停的要求孩子吃这个,不吃那个,穿厚点,别冷着,连学什么特长,交什么朋友,有的家长甚至连孩子找什么样的老婆都要管,他们给出的理由就是”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都多“。他们的做法看似关心爱护孩子,却剥夺了孩子自己体验生活的机会,自己去经历挫折困难,然后克服困难所带来的成就感,也忽略了孩子有自己的人生,家长给规划的道路不一定是孩子喜欢的。
“时而在后”,成长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知识难度的增加,父母的殷切期望,同学之间的激烈竞争,应接不暇的考试,学习的压力经常如大山般压在孩子身上。孩子难免会有畏难情绪,他们可能会有耍脾气,撂挑子的时候,这时候家长就要站在孩子的后面,不断给孩子鼓励,给予他们勇气信心,站在后面的父母就是孩子的精神支柱。如果家长不明白孩子的心理处境,可能错误的选择责怪的方式,就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或者陷入自责或者恐惧中。如果父母能尝试排除孩子的后顾之忧:“只要你努力了,不管成绩如何,我们都会支持你,爱你。”,这时候父母更多的是给孩子一种信任感,接纳孩子好过不停的说教,相信这样会对孩子产生很大的激励作用。
“时而在后”还表现在善于倾听。孩子成长路上肯定有脆弱伤心哭泣的时候,这时候家长应该做的不是把他们带进“人生课堂”,什么坚强啊,勇敢啊,积极面对啊,有时候父母只是坐下来,看着孩子,静静地听一听孩子的诉说就能让孩子平复情绪,走出绝境,重新上路。学会倾听,能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被关爱,这是父母在孩子背后能做的最直接的支持。
“时而在前”是提点,是支持,等孩子到了青少年时期,家长做的更多的应该是“时而左右”的陪伴。因为这个时期是孩子从儿童向成人过度的特殊时期,孩子的生理心理都会迅速发展,很多时候他想去尝试和探索,父母陪伴孩子的左右,却又保持着适当的距离,尊重孩子的生活。时刻关注孩子的言行,对于父母来说都是自然的举动,孩子的一个微笑,一声咳嗽,都在父母的眼里,这对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孩子遭遇困难需要帮助的时候,不远处的父母也可以出手相助。当然出手相助并不是完全包办,而是与孩子一起行动,和孩子一起体验,在过程中给予指导和教诲,让孩子在其中发挥主要作用。
“时而左右”意味着尊重孩子的私人空间,也意味着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有些家长不了解孩子成长规律,尤其是面对青春期的孩子,很难接受原来与自己关系亲密的孩子突然与自己疏远了,或者孩子不再接受自己的意见或建议了。其实,追求个性是青春期孩子的共有特点,在这个阶段,他们的自我意识爆发,急于想脱离父母,表现自己的个性,这些父母眼里的“叛逆”却是孩子走向独立的必经之路。父母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尊重发展规律,默默地陪伴在孩子一段距离的“左右”未必是件坏事。
“时而在前,时而在后,时而左右”的陪伴方式,意味着父母既不过分关注孩子,同时也不会冷落孩子,在陪伴的时候才能做到张弛有度。父母可以根据孩子不同时期的心理需求,调节在孩子身边的位置,在前方引领,在后方推动,在左右陪伴与等待,站对位置,才能做到呵护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