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多年前,汉武帝行至桐乡县,听闻南越大捷,心中欢喜,龙颜大悦,赐名为“闻喜”。从此,这座小城便把“喜乐”二字刻进了骨子里,成为“喜文化”的源头。如今,闻喜人民广场南面仍立着一座古朴典雅的“汉武赐名”巨幅石雕,每一位闻喜人路过,都不禁油然而生一股自豪感。

闻喜的可爱,藏在舌尖的传统美味里。作为山西“饼点之王”“国式糕点”代表,闻喜煮饼是必提的骄傲。它本是油炸食品,只因闻喜人习惯称“炸”为“煮”,便得了“煮饼”的名字。其主要原料为面粉、蜂蜜、小磨香油、红白糖等,成品形似圆月,外裹芝麻,内馅分红白二色,可拉出几厘米长的细丝,吃起来酥滋香甜。这门手艺自明末便已闻名,至今仍是街头巷尾最勾人的香气。

若说美食是味觉的记忆,那物质文化遗产便是精神的传承。清晨的阳光漫过老屋檐,小铺里炸油糕的香气率先撞进鼻腔——面团在油锅里翻个身,裹上金黄外衣,刚出锅时烫得直跺脚,却忍不住咬一口,糖馅混着油香,是专属于清晨的满足。夜晚的西湖公园更添温馨:老人们坐在桥上下棋,棋子落盘的脆响伴着摇扇声;孩子们追逐晚霞跑,影子被拉得老长;旁边夜市热闹非凡,炒凉粉的“滋滋”声、烤红薯的焦香、小贩的吆喝声,织成一张温暖的网,接住每个晚归的人。而闻喜剪纸,更是将这份传承刻进纸背——花鸟虫鱼、十二生肖、神话传说、山水云石,题材多样;单色、染色等手法各异,风格玲珑剔透、纤细秀美,在省内外早有名气。

闻喜的可爱,从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景致,而是早点摊腾起的热气、文庙古柏投下的阴凉、街巷里此起彼伏的吆喝,是每个普通人脸上不加掩饰的笑意。它像一碗刚出锅的豆腐脑,不惊艳,却暖胃熨帖;像一块酥软的煮饼,不张扬,却藏着满满的甜。这座小城,把日子过成了诗,也把“可爱”二字,悄悄写进了每个闻喜人的心里。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