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12 22/冬至特写
今日过节
大家节日愉快哈
群发的短信我一条也没有回复,我觉得人家群发,我回复吧,人家删信息都得手疼。
下班一路小走到公司后面,准备找饺子吃,然而一边走就接到一个朋友电话,一边说着就走到了,一家河南老乡开的特色店。
店开了有月把时光,我早上上班的时候有买过二次油条,知道有胡辣汤,但是,一直木有喝过。
因为木有喝过,所以在心里还是有点惦记,心里就这样想了一下,吆喝老板称了点油条,要了一碗胡辣汤。
河南人对胡辣汤还是有感觉的哈,就像四川人对火锅加麻将的钟情,广东人对下午茶,擂茶的钟情,都是一样一样的。
一时兴起,发了个朋友圈,立马引来围观。
(生活何尝不应该如此简单,朋友圈一定要满满广告才能活吗?其实不然,我就觉得,朋友圈现在就是缺少真实的生活,分享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学习的一部分,也是一种姿态。)
其实我和人群中的大多数一样,对儿时的味道念念不忘。记忆一下回到了读初一的时候。我在学校住宿有半年时间。我带着回忆找味道哈,大家听我唠唠。
周一到周五,都是住学校,周日的晚上也是在学校住,北方的冬天,很是寒冷,能在早上下早课了,一群同学排队在隔壁喝胡辣汤,吃千层酥饼的样子,甚是温馨。
看着人家五毛,一块的称着大饼,然后呢再要一碗胡辣汤,就着喝,其实是一种非常奢侈的生活。
我基本都是喝白粥,或者小米粥,要便宜几毛。对待胡辣汤,处于一种看看,就行了的情怀,可能半个月会喝上那么一次。
中餐和晚餐是交了粮的,饭堂的菜基本无法下咽,大多数同学,奢侈点的就自己买榨菜,或者自己家里带的辣椒酱,一周一瓶,还有同学是家里自己腌的萝卜干。
反正我一周是五块钱,不敢多要,明显早餐一块吃不饱,但是,毕竟家里条件差,我贼惦记回族人民做的锅盔馍馍,面发的虚虚的(比较蓬松)里面夹杂着小荟香,芝麻,烤的黄黄的。但是就是惦记,木有怎么吃过。
每天下午五点多,就在大街小巷叫卖了,我喜欢听人家叫卖的声音。
“瓜子,花生,八包粥,”
“新鲜的牛杂,猪杂,羊肉汤......”
“凉皮,粉皮,粉丝啦”
“羊肉包子来,好吃好吃的羊肉包子来”
“竹筒米饭便宜卖了,走过路过不要错过”
一声声叫卖,一片片喧嚣的街道,热闹,温馨。
这都不足以诱人,最诱人的是糖人。
一群群的小伙伴们,围着大叔看人家,吹糖人,想要八戒给八戒,想要悟空给悟空,想要老鼠给老鼠。其实不贵,一个才要二毛钱,或者一毛钱,但是我都是看看,木有要过。
但是但是所有的小吃都敌不过一碗胡辣汤带来的温馨,为什么呢?
这个问题我想了很久,可能就是因为一种情怀,或者在这小小一碗胡辣汤里面几十种的配料里面,一种区域文化的底牌,区域文化的标志产物。一种地区的标签。
就像人们说到福建想沙县小吃,说到海南就想椰汁,说到新疆就口水直流想葡萄干。我们都是被儿时的温暖情怀所绑架了我们的记忆。
而这种绑架是温馨的绑架。
今天既然谈到了区域,我突然就思想抛了锚,想起前段时间听课一个大神说的区域设限的问题。
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心得,大家扪心自问,自己有没有区域歧视,话说有个人,小时候被东北人打了,自此以后就对东北人有想法了,在他的人生里面就不太喜欢去接触东北人,而这种深入骨髓的区域歧视导致的区域设限,往往会影响自己的人生发展。
去年冬天和同事们一起聚餐,一个湖北佬说,现在女朋友是河北的,一起吃饭的有个四川人,我就顺嘴说了一句,杂不找四川妹子。
然后人家就说,光棍都不找四川人,因为前面二个抛弃她的女票都是四川的,而且都是南充的。
大家仔细的听一下,抛弃他的是二个人,而因为这二个人,他放弃了对这个城市的好感。
我们有吗?
我其实也有过这样子的经历,以前欠钱不还我的人,我也会非常非常的不喜欢这个区域的人,其实这种行为是对自己最大的损失。因为我们可能因为这个失去很多我们应该有的机会。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北方长大的我,现在回想起来,在深圳待的时间更久,也接触了五湖四海的兄弟姐妹们。
接受他们的同时也在接受人家的风情文化,这个对人家区域文化的了解会快速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亲密感。
而聊天也好,工作合作也好,交朋友也好,当你打开心扉去说起自己的家乡,自己的家乡文化,是不是就是与人之间破冰的一丝筹码呢?
而我们在和任何人交际的时候,我们是不是也要去听别人讲人家的风土人情,家乡特色。你耐心的听完,如果你刚好知道一点,那么是不是就多了一份亲切感,少了一份陌生感呢?
如果我们不知道和人家聊什么的时候,就聊聊家乡吃的文化吧?这个可是一生常用的宝典。这个更是破冰的一个重要法宝。
反正我是这么干的哈,这是一个秘密,今天公开了。所以呢,有耐心看完的小伙伴们,这个就是菠菜冬至对大家的礼物。
说胡辣汤呢,哈哈,撤远了,就这么着了。空了咱们接着听我胡咧咧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