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诗》
作者: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1、杂诗:写随时产生的零星感想和琐事,不定题目的诗。
2、应:该、当,又引申料想理该如此。
3、来日:来的那一天。
4、绮窗:雕刻花纹的窗子。绮,有花纹的丝织品。
5、寒梅:冬天开的梅花。
6、著花:著(zhu二声),开放;著花,开花。
7、未:放在句末,表示疑问。
【意译】
您从故乡来,料想您应当知道故乡的一些事情吧!请问您动身来的那一天,到我家雕花木窗下,看到那一株寒梅开花了吗?
【赏析】
杂诗: 随时产生的零星感想或锁事。诗名曰杂诗,但思乡之情却时时生发,不曾断绝。本诗记录的是,可能发生在每一个人身上的真实对话,承载的是千古不变的故园情。年关将近,诗人身在异地,对故乡亲人的思念被一天天拉长、放大,直至遇到同乡,脱口而出。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情之所系,脱口而出)。”“君”:作为第二人称,亲近的人,才称“子”、“君”。此二句,明白、简单,如日常对话:“唉,老乡啊!”一下就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直到今天,这样的对话每天依然在发生。他乡遇故知,在现代人疏离的关系里,一点欣喜刚冒出来时,就会马上生出一份警醒,该不是骗子吧!但如果确认是,还是会有些雀跃。我记得小时,人与人的关系更密切。那时,镇上房子是一排排的,小孩端个饭碗就可以去别家蹭饭;放学后,我们就趴在同一张大桌子上做作业;夏夜,大人都搬出竹床一排排放好,挥着蒲扇,乘凉聊天,我们就闹成一团……可以想见,因交通不便,书信难通等原因,诗人会比我们更雀跃,老乡呀,不用说,你肯定知道咱家里怎么样了?也会比我们更加急切,开口即言故乡,马上便问故乡事。连说两个“故乡”,心之所系,一触即发。这哪里是随时产生的零星感想或锁事,分明是念念不忘的心事。
后两句: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突生转折,含蓄隽永,言短情长)。寒梅:点出时节,冬天,春节就在眼前,诗人内心时时涌动着思念。说不定:诗人实在是日思夜想,好不容易,一路问下去,才找着了这一名能传递故乡音书的同乡。诗人是如此渴望听到亲人的消息,了解家人的近况,怎么不问更为关切的家人、年景等等,反而只问起雕花木窗下的梅花呢?它必然是极其特殊的:这株梅长在了诗人生命里,是如同家人一样的梅。或许,当诗人少时在窗内读书时,一抬头便能望见这一株梅;或许,父亲曾抱着他摘下过一枝含苞待放的梅花;或许他曾与兄弟在梅树下追跑……诗人对故乡的思念有千重,想知道的人事如山载,却只是轻轻问一声,梅花开否?一股读书人的清隽之气迎面扑来,诗人不落尘埃的高洁之心才变得有迹(诗人问梅)可寻。同是思乡,韦庄言:“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声声哀恸。高适言:“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天又一年”,愁思万丈。诗人不一样,他举重若轻,不明言愁苦,思乡之情如涓涓细流,缓缓而下。诗人言国人共通的“故乡”,文字平白如日常对话,落笔于细微处见深情。家中之梅,诗人尚且久久置于心上,关切至此,何况于人!
【古典与现代诗】
于老这一首,深深打动了我!
国殇
于右任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
望我故乡;
故乡不可见兮,
永不能忘。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
望我大陆;
大陆不可见兮,
只有痛哭。
天苍苍,野茫茫;
山之上,国有殇!
【后记】
这一首真是家常话,看起来应该不难解读。一写吧,千头万绪,言说不尽。真心佩服王摩诘能将这么宏大的主题和这么深长的情感,轻巧地化作二十个字,梅花余韵留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