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你一定会有这样的体验,在春夏换季时,总会摸着肚子上一圈游泳圈,下定决心一定要多运动少吃零食,更有甚者,会立马花几千大洋办一张健身卡。
转眼夏天来了,健身房没去几次,游泳圈依旧岿然不动,你摸着肚子吃下一块蛋糕,默默的说:吃饱了才能减肥。
又或者,每天睡前告诉自己,明早一定要早起去跑步,睁开眼睛一看,已经8点钟!上班要迟到了!
于是告诉自己,今晚我一定要十二点之前睡,谁知晚上东忙西忙,上床一看手机已经十二点!
其实每个人在早晨睡起睁开眼后,都在做决定,比如是选择赖床还是立马洗漱去跑步,又比如选择何种交通工具去上班或上学,又比如选择以什么样的心态去工作,又比如下班后选择刷剧还是看本好本。
我们会发现,自己做过的一系列大大小小的选择构成了我们现在的生活。
因为选择早起跑步吃饭时八分饱,我们得以拥有健康的体魄;因为下班后选择阅读写作,我们得以拥有不曾想过的优美文笔;因为选择独自上报名的学习课程而拒绝朋友的局,我们的技能得以提升。
但是大多数人从来未曾想过,自己为什么会做出和其他人不同的选择。我们经常会说,因为我喜欢啊,所以就这样做咯。我们甚少去发掘决定背后所蕴含的深层含义。
而选择是如何产生的呢?一般情况下,当外界给我们以刺激,作为个体我们会作出反应,这个反应就会产生一个决定。
不同人会对相同的刺激会产生不同的反应,比如有的人会立马作出反应,有的人会经过深思熟虑作出决定。冲动之下的决定往往伴随追悔莫及,太过深思熟虑的决定往往会纠结于细枝末节。
而一个好决定,一定是在感到刺激后,会给自己按一个暂停键,去思考这个刺激下产生了什么问题,此问题的评判标准是什么,解决此问题的方案是什么,经过比对后选择最优,进而才会去行动。
而这个过程就是一个理性决策的过程,理性决策可以让我们清楚知道问题的来源,如何将此问题与自己的兴趣、价值观、目标以及个人喜好纳入其中,这样当我们面临重大的、会改变命运的事件时,就会更为理性的去做出最优的选择。
然而想要做出一个理性的决策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们身边总会出现扰乱我们决策的干扰因素,而有时候,因为面临的问题太过负责,我们甚至无法确认真实的问题是什么!
那么现在请你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1)在过去的2016年里,你做出的最重要的决定是什么?
(2)做完这个决定后,你的感受是什么样的?
(3)这个决定对你而言是个好决定么?为什么?
在纸上写下此问题,有助于你去思考过去一年中最重要的时刻。也有助于自己去发掘2017年自己想要去做的事情。
在完成这一步骤后,请你继续拿起笔,写下2017年,你觉得对你而言,最重要的八件事。这八件事一定是具体的,而不是像我要减肥,或者我要变成一个更好的人这样的事件。对你而言重要的八件事,主体一定要是自己。
在写完这八件事后,你需要去思考这八件事真的是你需要去做的,还是别人范畴之内的事,如果是别人范畴之类的,剔除掉!
剔除之后,你需要对剩余的事情进行归类,这时你会发现留在纸上的可能会剩下两到三件。这时候,你需要再次思考,这几件事对你而言真的是必须要做重要的事吗?而这几件事,就是你2017年的头等大事。
在这个理清的过程中,你需要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1)what 你想做的到底是什么事?
(2)Why 是什么触发了你想要做这件事?在什么情形下产生了这个想法?
(3)GAP 描述理想状况和现实状况,找出两者之间的差距。
在思考完第三个问题后,你会清楚意识到自己距离想要达到的目标究竟有多远的距离。在清楚差距后,就可以采取SMART原则制定关于这几件事的计划了。
这时候,你可以选择倒推的方式,先倒推到六个月,再倒推到三个月,再具体到一个月要做什么。请你一定要记住,你倒退的事件,一定要遵循SMART原则,即一定要可量化、可实现,有一个确定的deadline。
做完以上,你会发现自己会得到一张非常详细的通向目标的一年事件地图。这和你以往的今年要读100本书,要写60篇文章全然不同,你会发现自己非常明确的知道在一个月份里,自己到底要完成多少。
我们在年末时总会追悔莫及,总会感叹时间走的太快。但当你明确自己的目标,并制定了如何到达的方案,时间就会成为你的工具,也真正做到了和时间做朋友,和自己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