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发哥裸捐56亿震动娱乐圈,当年姜文为邀请发哥和葛优参演《让子弹飞》时所写的2封信又被翻了出来。发哥在首映礼上表示:“我收到信之后哭了,因为看不懂。而且很久没有男的写情书给我,我虽然知道他也有老婆了,但心里还是有点怕,我本以为姜文对我有什么企图……”
而葛优则被信中的“愚弟陪床”吓得不轻:“吾兄片中虽无艳星共枕,但有愚弟陪床。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耳鬓厮磨,却非断臂,不亦骚乎?”
通读这封文言文信件,主旨明晰,结构清楚,引据经典,文采斐然,谁也不能否认姜文的才华横溢。但显然,周润发和葛优最终的出演,和这两封信并没有直接的联系——发哥更是直言“看不懂”。
自我欣赏是文人墨客的本能,创作时常常把“自我”放在第一位,甚至因为曲高和寡而洋洋自得。这种感觉,大抵也如姜文给葛优的信中所写:“不亦骚乎”。
我也曾是“阳春白雪”的忠实拥护者,觉得写作嘛,表达了自我就好,看得懂的是知音,看不懂的是无关紧要的路人甲。
其实各行各业都有鄙视链,比如钢琴家看不起流行歌手,做定食的看不起做放题的,B站用户看不起用快手抖音的,知乎用户有一种天然的自豪感等等。
最近,我常常思考,我写作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姜文信当得起一个“好”,但它起到应有的作用了吗?
没有,再“不亦骚乎”,最终也不过传为了影视圈的一宗笑谈。
但我们能因此给周润发贴上“没文化”的标签吗?
显然也不能。发哥的积淀和涵养,可能是我们这些普通人倾尽一生都无法企及的。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学医救不了中国人。于是他提笔作枪,与当时的封建思想、文化糟粕来了一场殊死搏斗。
作为鲁迅迷妹的我自问没有这样的思想觉悟。我只求我的文字能给一些人的想法带去一些些向好的改变即可。
所以啊,文字的意义不是自我欣赏式的“骚”和卖弄文笔,而是能更广阔地传播,让更多人读懂,给迷茫的人心带来一些甘霖。唯有如此,才能让自己除了抒发胸臆之余,不负提笔写一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