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思考=提问-回答”之元思维理论体系的探究与评价

文/杜迪伟

从古至今,虽然我们总是把“思考”二字经常挂在嘴上,可是如果要问一个人“什么是思考”,大概都会露出迷茫的表情。

樊荣强创立的“元思维”理论体系,恰好为这份迷茫提供了清晰答案——其以“思考=提问-回答”作为理论基石,更明确将思考过程拆解为对“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类核心元问题的探寻与回应。“是什么”指向对事物本质、概念、事实的界定与描述,是认知的起点;“为什么”聚焦于现象和行为背后的原因、理由与价值的解释,是理解的深化;“怎么办”则着眼于解决问题的路径、方法与行动策略,是思考的落地。这套理论独树一帜,为我们理解思考的过程提供了全新视角。那么,在思想的长河中,是否还有其他人将思考定义为“提问-回答”,或持有相似观点呢?

伟大的哲学家笛卡尔曾振聋发聩地宣告:“我思故我在!”“思考”这一概念简单而又神秘,吸引着无数哲学家、心理学家及学者投身其中,试图探寻其本质。经深入探寻,虽未发现与樊荣强完全一致将思考精准定义为“提问-回答”的表述,也未有人如他这般系统梳理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元问题框架,但诸多先哲与学者的思想与之存在异曲同工之妙。

苏格拉底,这位古希腊哲学巨擘,其著名的“产婆术”通过不断追问,引导对话者逐步揭示真理——他的追问往往先从“是什么”切入,比如“正义是什么”“美德是什么”,再深入探究“为什么”要追求正义与美德,暗含对“怎么办”的引导。他认为,知识并非外在灌输,而是通过自我反思与提问,从内心深处挖掘而来。这一过程,本质上就是在不断围绕核心问题提出疑问、寻找答案,与“思考=提问-回答”及元问题的逻辑高度契合。又如至圣先师孔子,倡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强调在学生对“是什么”存疑、对“为什么”困惑、对“怎么办”迷茫,处于积极思考、渴望求知的状态时,再给予启发引导。这也暗示了思考源于对这三类问题的产生与求解。

樊荣强的元思维理论体系,以“思考=提问-回答”为核心,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为核心元问题,构建起一套完整且独特的思维方法论,具有显著的结构化与操作性。将思考具象化为围绕三类元问题展开的提问与回答过程,打破了思考的抽象性与模糊感,让人们清晰地认识到思考并非虚无缥缈、不可捉摸的玄学,而是有迹可循、可实际操作的过程——面对任何事物,只需从“是什么”锚定事实,从“为什么”探究根源,从“怎么办”规划行动,就能快速搭建思考框架,将复杂难题简单化,极大地提升了解决问题的效率与质量。例如在撰写一篇学术论文时,作者可依据这一理论,先围绕“是什么”提出“研究主题的基本事实是什么”,围绕“为什么”提出“研究该主题的现实意义与理论价值是什么”,围绕“怎么办”提出“通过哪些方法与手段可以破解当前的困局”,然后针对这些问题逐一寻找答案,从而构建起论文的整体框架与内容。

该理论还具有广泛的适用性。无论是在学习新知识、解决工作难题,还是在日常生活中做出决策,都可运用元思维理论中的三类元问题展开思考。在学习中,学生面对一个新知识点,先问“是什么”(知识点的定义与内涵),再问“为什么”(知识点的形成原理与关联逻辑),最后问“怎么办”(如何运用知识点解决问题),通过对这三类问题的疑问与解答,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工作中,职场人士面对项目任务,从“是什么”明确任务目标,从“为什么”分析任务的优先级,从“怎么办”制定执行方案,利用提问-回答的方式,能够精准定位问题,制定有效的解决方案;生活里,人们在面临选择时,通过“是什么”厘清行为选项本质,“为什么”权衡利弊,“怎么办”规划后续步骤,可做出更为理性的决策。

当然,也有人质疑樊荣强的元思维理论体系并非尽善尽美。认为他将思考简化为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展开的“提问-回答”模式,虽然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但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忽视了思考过程中的直觉、灵感等非理性因素。直觉与灵感往往在瞬间闪现,难以用这三类元问题的逻辑过程来解释,却在诸多创新与突破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过度依赖结构化的提问-回答方式,可能会限制思维的开放性与创造性,使思考陷入既定的框架与模式,不利于产生独特新颖的观点与想法。

但是,在樊荣强看来,这是对元思维理论的误解。他始终强调,“思考=提问-回答”,以及“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元问题框架,是思考的“底层操作系统”,而非“限制思维的牢笼”。直觉与灵感的诞生,从来不是空中楼阁——所谓的灵感,离不开我们长期对“是什么”的观察、对“为什么”的追问、对“怎么办”的探索,那些看似突然的“灵光一现”,其实早已在潜意识里完成了无数次围绕这三类元问题的“提问-回答”推演。就像科学家做实验,或许某个关键假设来自瞬间的直觉,但要验证这个假设,必须通过不断提问:“这个假设要界定的核心概念‘是什么’?”“导致该现象的‘为什么’与假设一致吗?”“通过‘怎么办’的实验设计能验证假设吗?”这些结构化的思考,正是将灵感转化为科学成果的必经之路。

元思维的意义,在于给人们提供一把“思考的钥匙”——这把钥匙就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元问题逻辑,让那些原本模糊的思考过程变得可感知、可练习。它不是要否定直觉的价值,而是要让直觉“有处安放”。当你学会用这三类元问题梳理思路,反而能更敏锐地捕捉到直觉中的闪光点——因为你知道,哪些“是什么”值得深入界定,哪些“为什么”需要验证逻辑,哪些“怎么办”能落地灵感。那些担心元思维会限制创造性的人,其实混淆了“框架”与“束缚”的区别:“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框架是思考的“地基”,没有地基,再华丽的创造性“建筑”也无法矗立;而创造性,恰恰是在地基之上,围绕三类元问题拓展出的千姿百态的“建筑”。

在樊荣强的元思维体系里,“提问”从来不是僵化的列清单,而是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展开的主动探索的思维习惯——它鼓励人们从不同角度追问“是什么”(比如从本质、表象、关联维度界定),从正反两面思考“为什么”(比如分析优势与风险),甚至对“问题本身”进行提问:“当前聚焦的‘是什么’真的是核心吗?”“探究的‘为什么’是否存在认知偏差?”“规划的‘怎么办’是否有更优路径?”这种开放性的提问方式,恰恰是培养创造性的重要途径。就像艺术家创作,或许一开始只是随便画几笔,但通过不断问自己:“这幅作品要表达的核心‘是什么’?”“用这种风格表达的‘为什么’能传递情绪?”“‘怎么办’才能让细节更凸显主题?”最终才能完成一幅有灵魂的作品。所谓结构化,从来不是标准化,而是让思考更有方向;所谓操作性,也不是让思考更机械,而是让思考更有力量。

说到底,元思维理论想要解决的,是“如何学会思考”的问题。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思考的痛苦,往往来自不知道该从“哪里”开始想——而“提问-回答”的模式,以及“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元问题框架,就是给这些人提供了一个清晰的起点。当你学会了如何围绕这三类元问题提出好问题,如何寻找好答案,你会发现,那些原本看似无法用逻辑解释的直觉,其实早已藏在你对“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考过程里,等待着被发现、被放大、被转化为更有价值的东西。这,或许就是元思维理论最核心的魅力:它不教你“该想什么”,而是教你“该从哪三个维度想”——而这,恰恰是所有思考的起点,也是所有创造性的源头。

总体而言,樊荣强的元思维理论体系以“思考=提问-回答”为基石,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为核心元问题,在思维研究领域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它为我们理解思考、提升思维能力提供了新的路径与方法,虽然存在一定局限性,但这并不妨碍其在实际应用中发挥重要作用。未来,若能在保留其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将非理性因素与元问题框架更紧密地结合,或许能使这一理论体系更加完备,为人们的思维发展提供更强大的助力。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