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1,就是我们直观的、应激性的大脑反应;而系统2,则是在系统1提供的信息基础上,进行综合处理并做出判断的思考机制。
高智商,并不能消除成见,人们只有具备理性思维,才能完成这一工作。
系统1,其实就是我们直观的、应激性的大脑反应。
系统2,是在系统1提供的信息基础上,进行综合处理并做出判断的思考机制。
系统1带有偏向选择捷径的成见,人们只有具备理性能力,才能让系统2抑制这种成见,做出正确或合适的决策。
系统1我们可以近似地看成是产生直觉性、快速思考的体系,而系统2,则相对较为理性,具备一定的主观性。
系统1和系统2是相互作用的。但是系统1才是思考机制中最重要的角色。
系统1总是处于活跃的工作状态,但基本上都是在做无意识判断,启动效应、曝光效应、光环效应都源于此。系统2更趋向理性而正确的判断,但必须高度集中注意力才行。
当人们需要对某一未知量进行预估时,往往会设定一个数值作为基点,这个基点就像沉锚一样,将你最后的评估结果固定在其左右。这就是锚定效应。
可得性启发法是指“通过实例呈现在脑中的轻松程度来判断概率的过程”。
系统2参与越多就越不容易受偏见影响。相反,如果你喜欢“跟着感觉走”,那么你就很容易受可得性启发法的影响而产生偏见。
“效用层叠”是用来描述集体信念的自我增强过程,它通过增强某种认知在公共话语中的影响力来强化这种认知的合理性。
“概率忽视”和“效用层叠”两种社会机制的结合必然导致对小风险的过度夸大。
贝叶斯定理:最强烈的信念(如基础比率)应该与证据分析相结合,这样判断才不会偏离。也就是说,要利用基础比率来对概率做出判断,同时要质疑你对证据的分析。
我们的大脑喜爱因果关系而不善于统计数据。虽然回归效应可以用来解释某些现象,却无法解释现象的原因。如果我们混淆相关性和因果性就会判断错误。
要意识到:你的直觉会做出极端预测,而且你还容易对这种预测信心满满。
后见之明错觉的负面作用在于,它导致观察者以结果好坏来作为判断标准,而非根据其过程的合理性。
预测错误不可避免,因为世界本身就是不可预知的。
我们不应该相信高度自信就代表着正确。
有时候相信公式,比相信人更可靠。
如果环境有足够规律性,并且我们能掌握这些规律,那么,这时候的直觉就是可信的。
即使判断错误,人们仍可能具有高度的自信。
避免规划谬误的有效方法是采纳外部意见,也就是说在预测时使用类似团队的参考信息。
“竞争忽视”在市场上屡见不鲜,即在决策时没有将竞争因素考虑在内。
“理性人”“经济人”这种经济学假设在实际生活中是行不通的。
禀赋效应指的是当一个人一旦拥有某一物品,那么他对该物品价值的评价要大大高于未拥有之前的评价。
前景理论的基本含义是,参照点是存在的,损失比等量的收益对人造成的心理影响更大。
罕见事件不是被忽视就是被过度重视。
心理账户(mental account)是我们心中用于经营生活的账户,它具有多种来源。心理账户利用窄框架,使生活的各种事情得到掌控。
当有更好的投资项目可以选择时却对亏损账户进行额外的投资,这种决策被称为“沉没成本悖论”。沉没成本悖论导致人们在不被看好的事情上继续浪费时间和精力。
对可能后悔的事情心中有数,在做决定时先想想将来会不会后悔。后悔总是伴随着后见之明而来的,所以要防止后悔,你还要避免后见之明。
单一评估和联合评估的不一致是一种“偏好逆转”。联合评估使得单一评估中产生不同判断的因素受到克制或被认为不相关。因此联合评估能够引发偏好逆转。
不是所有的框架都是平等的,对于相同问题的描述,有些框架比其他框架要更好。但是某些重要决定是被一些无关紧要的因素控制的,这不是做重要决定时应有的方式。
人的决策会受到记忆的影响,但记忆有可能是错的。
人们经常只关注记忆自我,更少关注经验自我。也就是说,比起关注实际体验,更关注事后的回忆。
聚焦错觉的本质是眼见即为事实,对某个因素给予过多权重而忽视了其他因素。它会使人们对自己(或别人)当前的(或者未来的)幸福状态判断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