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科举制分三步:秀才,举人,进士。曾国藩十四岁随父亲参加考试,连续六次父子俩落榜,在第六次考试,也是其父曾麟书第十七次,这一次考试父亲考中秀才,曾国藩第六次落榜,不仅落榜还被“悬牌批责”,被主考官当作文文理欠通的典型,这对曾国藩打击很大。痛定思痛之后,曾国藩总结这几次失败的原因:一是自己太笨了;二是学习方法有问题。
曾国藩有着极强的进取心,但是上天没有给他一个与雄心相匹配的聪明的大脑。有个小笑话:说是曾国藩从小读书非常刻苦,每天不背下一篇文章不睡觉。有一天黄昏,他坐在书桌前背《岳阳楼记》,有一个小偷潜入他家,爬到房梁上,准备等着家人睡着了下来偷东西。结果没想到,曾国藩这篇课文怎么也背不下来。小偷在房梁上睡了两觉,醒来一看,曾国藩还在那背。听来听去连小偷都会背了。到后来小偷忍无可忍,从房梁上跳了下来,指着曾国藩的鼻子,破口大骂:“就你这个笨样,还读什么书?你听我给你背一遍!”。说着,从头背到尾。然后一甩门,扬长而去,留下曾国藩在屋里目瞪口呆。这虽然是一个传说,也反映出两件事:一是曾国藩很用功,二是曾国藩真的很笨。
曾国藩开蒙后,基本都是其父曾麟书亲自教授,曾麟书读书就很笨,教学的方法也很落后,就四个字,死记硬背。这让曾国藩的基本功很扎实,但是写作的角度不够开阔。而且曾国藩到京城做官之后才意识到,自己之前所读的书都是考试的指定教材,四书五经和八股文,眼界太窄。
曾国藩被“点翰林”之后,心情愉悦,整天无所事事,放任自己。并且翰林院集中了当时精英中的精英,和他们一比,曾国藩发现自己身上有很多严重的缺陷,比如,一是静不下来,生活不规律;二是为人傲慢,修养不好;三是“虚伪”;四是“好色”。
为了洗刷身上的鄙俗之气,曾国藩立志要做圣人。正如同佛教修行的最高目标是不生不灭成为“佛”,道教修炼的最高目标是解脱生死成为“仙”一样,儒家学说给他的信徒们规定的最高目标是成“圣”。
曾国藩在京做官的这十多年里,不光修身立志,同时晋升也非常快。“十年七迁,连越十级”。这个升官速度,创造了道光朝的记录。同时,他为自己立下十二条规矩和课程:一是早起;二是静坐;三是读书不二;四是谨言;五是保身,节劳节欲节饮食;六是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记笔记);七是每个月要做几篇文章,写几首诗;八是练字;九是夜不出门。
曾国藩是一个想为国家做实事的官员,但是碍于当时的政治环境,处处掣肘,让他数次起了辞官回家的念头。同时由于自己的直言进谏,得罪了咸丰皇帝和满朝大臣,一时间遭到无数诋毁之词,更加加深了他想辞官回家的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