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开启创新意识这一章的阅读之旅,厘清了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并对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有了更清晰的认知和方法上的收获。
创新和创造是相近的两个概念,两者核心都是“新”,都有新思想、新方法、新结果的意思。但两者有本质区别,创造具有永久性,而创新具有时代性。意识是一种认识活动过程,精神是它进一步的产物,所以意识范围更广,而精神层次更高。意识包括认识的感性阶段和理性阶段,还包括动机、兴趣、情绪等心理活动,而思维只是认识的理性思维,从这一层面说,思维是意识的一部分。而能力,是成功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从小学阶段来看,培养创新意识更符合此学段的特点,其他则要求过高。
创新意识的内涵包括三个层面:
1.创新的欲望是好奇心和追求新知。
2.创新的思考是独立思考和学会思考。
3.创新的方法是在发现问题基础上经历猜想、验证等探索的活动,获得经验与感悟。
苏霍姆林斯基所言: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但如果不向这种需求提供养料,即不积极接触事实和现象,缺乏认识的乐趣,这种需求就会逐渐消失,求知兴趣也与之一道熄灭。所以,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顺应了儿童的天性,启迪学生智慧成长。数学基础为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提供了条件,它是数学基础的超越与升华,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如何培养学会的创新意识呢?
1.营造宽松、民主、开放的教学环境。创新意识不是教出来的,而是日积月累地熏陶、生态化地滋养出来的,营造适宜的课堂教学环境是培养创新意识的首要举措。
2.提供有利于激活学生潜能的刺激。一定要千方百计地给学生提供创新的刺激,所谓提供刺激,其实质就是给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教师以平和的心态和足够的耐心静待花开。要使学生打开创新思维的闸门,关键在于适当的问题情境,促成创新活动,从而滋养创新意识。我们太多的小学生都会用简便方法从1加到100求和,却成不了“数学王子”,因为小高斯是自发想到的,不是教师和老师教的。
3.强化获取知识与灵活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我们要立足平时、立足实际,改进知识获取与知识应用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