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子恺的《缘缘堂随笔》中,有一篇关于他的老师,弘一法师的文章。文章中提到:
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住行,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就是宗教。
接着解释道:人生就是这样的三层楼。懒得或无力走楼梯的,就住在第一层,即把物质生活弄得很好,锦衣玉食,尊荣富贵,孝子慈孙,这样就和满足了。抱这样的人生观的人,在世间占了绝大多数。
其次,高兴或有力走楼梯的,就爬到二楼去玩玩,或久居在里头。这就是专心于学术文艺的人,这样的人也很多,即所谓的学者、艺术家。
还有一种人,人生欲很强,脚力很大,对二楼还不满足,爬上三层,这就是宗教徒了。这种人,满足了物质不够,满足了精神不够,还要探求人生的究竟。
弘一法师,就是一层层走上去的。
他举了个形象的比喻,说做人好比喝酒,酒量小的,喝一杯花雕酒已经醉了,酒量大的,喝花雕嫌淡,必须要喝高粱酒才能过瘾。文艺好比是花雕,宗教好比是高粱。
如今,有些人在一楼活得太好,更多人在一楼活得筋疲力尽。但不管怎样,都不要忘了还有二楼和三楼。虽然久居一楼,但常常到二楼去逛逛,这样生活会更加丰富。如果对三楼感兴趣,也不妨去看看,至于是否愿意久居就要看自己的善根了。
从生而为人的角度来说,我想这也是人性使然,对于我等普通人也一样。
以自己的读书经历为例。二十几岁读很多工具类的书,为了工作和生存,后来读文学类的书,为了精神满足,再后来是哲学类的书,想找到世界的本体,最后读到了佛经,想以智慧剑,破烦恼贼。现在是什么都看。
听音乐过程也是如此。一开始听流行歌曲,后来听爵士,再后来听古典。刚开始接触古典音乐的时候听莫扎特多,后来有一段时间只听贝多芬,再后来听马勒和拉赫玛尼诺夫。现在是什么都听。
人生似乎也是这样地兜圈子,兜兜转转终又回到原点。
大年初一,被拉去看了周星驰的电影《新喜剧之王》。电影并不好看,情节老套,无非是再炒一遍“如梦追梦成功”的冷饭,主角没有性格,草根逆袭也缺乏说服力。
抛开电影本身不谈,我想说的是,至少在电影里,有梦想的人还能成功,如果连在电影里也不能成功,那就太让人绝望了。
不管这个社会的阶层如何固化,上升的管道如何窄塞,但我依然认同他在《少林足球》里的那句话:“做人如果没有梦想,与咸鱼有什么区别”。
有梦就去追,哪管他风言与冷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