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学习是一辈子的事(2)
承接上文,今天继续讲魏书生演讲的第二部分:发展智力
在这一部分中,也是从三个方面来讲的。
1、培养注意力
注意力是心灵世界的天窗,有了注意力加持,我们就能看到更多更广阔的世界。
魏老师先从牛顿、陈景润等科学家专注力的事例开始讲起,然后讲到注意力的五种状态:
身在曹营心在汉,三心二意,半心半意,一心一意,忘我状态。
接着讲了培养注意力的方法——一分钟注意力比赛。
一分钟写字(抄课文)比赛
一分钟朗读比赛
一分钟背课文、默写比赛
在这一分钟里,孩子们目标明确,时间短,注意力特别集中,久而久之,学生就容易形成专注的注意力。
同时,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一分钟比赛活动,孩子们能够清楚地看到一分钟的力量:一分钟写了四十多个字,一分钟读了一百多个字,最慢的同学一分钟都默写了26个字……
看到这样的成绩,孩子们就能滋生一种成就感,一种学习的信心,就能在正念的感召下,主宰自己的思想,提高注意力。
2、训练记忆力
首先,找到自己的生物钟时间,在记忆力最旺盛的时间里,高效记忆需要记忆的内容。
在这儿,魏老师反复强调了“定时,定向,定量”的问题。
比如,每天什么时间,记忆哪一科的什么内容。
每天坚持,到时间点就进行,经常做这样的记忆力体操,养成记忆的习惯。
他说:
有了这样的习惯,到点就去做,就减少了第一次推动的力量,惯性是最节省力量的。
我想,这不就是脑增强回路的道理吗?做事情时,最初的进入需要意志力的推动,形成增强回路后,就轻松多了。
反之,如果是负面的事情,大脑进入增强回路后,要从那种状态脱离,就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追剧停不下来就是这样。
另外,魏老师提倡的“定时,定向,定量”的方法,也与刻意练习的方法殊途同归。明确目标,专注练习,看到反馈,难度匹配。
可见,魏老师一定是学习了有关认知觉醒的方法,才会有如此高屋建瓴的指导。
学以致用,正是自己目前欠缺的能力,以后应该多向魏老师学习。
3、发展思维力
在讲述这个问题时,魏老师主要通过两个事例来阐明的。
第一个事例:
引导受挫学生多角度看问题,走出困境。
一位一贯年级前三名的学生,因为家里出了点事,一次考试受挫,竟然考到班级36名。学生因此愁眉不展,情绪低落。魏老师去开导学生。
他先探寻为什么,了解了学生心底最深的畏惧:怕父母伤心,邻居嘲笑,小伙伴鄙视,科任老师忽视,班主任瞧不起。
然后告诉同学:这点挫折就趴下了,怎能让老师瞧得起!出了问题,不去积极面对,找方法解决,而是自己先给自己找了这么多的绳子,将自己缚住,躲在牢笼里,那怎么行!
学生询问,那咋办。
魏老师支招:跳出牢笼,解放自我。拿出笔写下来《七个角度看考试失误》,将考试失误看作一个井盖来写。
第一个角度,坐在井底看井盖。你看到的只有井盖,周围是黑乎乎的一片,一个井盖遮住了整个天空。一叶障目不见森林。
从第二个角度,站在井沿看井盖,除了小小的井盖,还有周围的许多景物更值得关注。
第三个角度,站在大山脚下看井盖,模模糊糊看不清楚了。
第四个角度,站在山峰上看井盖。层层梯田,条条大路,井盖根本看不见了。即便井盖挡住了去路,绕过去继续走,路多的是。
第五个角度,站在云端看井盖,一切都在脚下。那个井盖是什么东西你都想不出来。
第六个角度,站在月球看井盖,哪里有井盖,眼里只有水蓝色的地球……
第七个角度,站在太白金星上看井盖……
学生豁然开朗。随着角度的不断变化,层次的不断升级,视野的不断开阔,那个井盖根本就不值一提。
何止井盖,整个人放在时间的长河里,放在无穷大的空间里,也是如此渺小。
人生这么短,生命这么宝贵,哪有时间计较诸如井盖般鸡毛蒜皮的小事……
学生奋笔疾书,不用说,他已经学会了应对生活风霜的方法,以后的生活中,再遇到苦恼,困惑,他就会从多个空间角度,多个时间角度看问题,走出思维的困境,获得更好的人生。
第二个事例:
站在不同的视角,进行写作。
让学生将自己处在不同的地位,不同的时空中,进行想象作文。
比如《三十五年后的班会》,想象自己变成了什么样,做什么,学校的变化,生活的希望……
站在母亲的角度,给自己写封信。有什么期望,心中的不满,深情的嘱咐等。
今天的我,给未来的我写封信。表达惊喜,诉说心路历程,等等。
甚至让范进给孔乙己写封信,互通心声,表达愿望……
通过这种空间的转换,时间的跳跃,身份的不同,让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看问题,有效地训练他们思考问题的能力。
不止学生,这种方法对我们成年人来说,不也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抓手吗?
孩子犯了错,站在对方的立场设身处地,感同身受,就会有不同的处理方法。
夫妻间发生了不愉快,站在对方的角度换位思考,就会认识到自己的问题。
刚刚下去做核酸,回来时先生还没有下去,磨磨蹭蹭的。还嫌弃大喇叭一直催促“五号楼下来做核酸”……
我顺口就来:“你赶紧下去嘛,没有一点公德意识。”说完话,就觉得自己有点上纲上线了。
果然,先生有点不高兴了,怼了回来:“排队的人还多着呢,我怎么就没有公德了!”
心里窃笑:这不是一对老小孩的思维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