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看得我非常压抑,看到中间部分才慢慢意识到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的关联。世界尽头是理想化的世界,人们没有心,没有影子,没有生活压力,看似非常美好;冷酷仙境是现实世界,计算士与符号士的敌对,夜鬼的黑暗,纷扰的个人生活,看似非常丑恶。
这本书是1985年发表的,距离现在已经几十年了。我一直在想,当年的村上春树到底在想些什么?当然,我接触不到村上春树,也不是很想去看他的纪录片。但是,我还是想大致了解一下为什么他会构思出这么一本小说。带着这个疑问,我稍稍看了一下日本产业发展的历史。
不出我所料,得益于半导体行业的发展,村上春树先生才有灵感创作出一本如此奇怪的小说。说实在话,我其实不知道这本小说到底要传递出什么理念。感觉像是一个文学创作者对于新兴电子技术破坏旧有现实世界的恐慌,但是这种恐慌似乎也只能是一种单纯的忧虑罢了。从世界尽头章节的最后可以很清楚地知道,“我”还是更愿意待在这个被高高城墙围起来的“世界尽头”,过着那种简单、重复并无忧无虑的生活。
的确,看惯了世间的纷扰之后,多数人还是希望找到一处桃花源,过着“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日子。不管是世界尽头,还是冷酷仙境,我觉得主人公每天都还算是充实的。在理想化的世界里,他读读古梦、下下象棋、闯闯森林、陪陪影子、聊聊人生,同时还有一个身材不错、颜值较好的侍女帮助自己读梦,这种小日子着实令人羡慕。在现实世界里,他忙于本职工作、体验地下夜鬼世界,同时身边还有两个漂亮的女性伴侣,这种紧张刺激的生活也还算叫人满意。
有时候,总会把小说描述的内容与现实情况联系起来,而且总觉得这是互通的。当前,一二线城市的物价、房价都很高,而基本工资又只有那么点,我们都了解这种现状,也知道现状的改变只能依靠自己的努力。但是,很多时候,现实的残酷不是单纯靠努力、靠能力就可以解决的,每一个人生阶段都有新的压力、新的问题。说着可能有点悲观,但是这就是真实版的“冷酷仙境”,身处其中的我们,都在学会挣扎。所以,我们总说要给心灵放个假,去西藏、去崇山峻岭之间、去大沙漠,甚至去天涯海角消化掉日常生活、平时工作积压起来的情绪。或许,这就是现实版的“世界尽头”。然后,我们都清楚一点,去“世界尽头”体验只能是短暂的,我们的现实生活还是要继续。这时,又会羡慕小说中的“我”,因为他可以选择让“世界尽头”的生活成为永恒。
写得有点偏了,开始写点文章的鸡汤。
关于后知后觉
有的东西不过很久是不可能理解的,有的东西等到理解了又为时已晚。大多时候,我们不得不在尚未清楚认识自己的心的情况下选择行动,因为感到迷惘和困惑。
关于人人不同
世上有人收藏邮票,有人收藏唱片,有的在地下室里摆满葡萄酒,也有的富翁喜欢把装甲车摆在院子里,我则收藏头骨。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所以才情趣盎然。
每一个人的感情都包有一层外壳,程度不同罢了。如有兴趣,随便多少都能发现。你没有踏上社会,不理解普通人的普通心态是怎么回事,如此而已。
关于广告模特
广告模特的神情:渺无所见、了无所想。
关于你的乌托邦
每个人意识底部都有个本人感觉不到的类似核的东西。就我来说,那是座镇。镇上有条河,四周围着高高的砖墙。镇上的居民不能外出,能外出的只有独角兽。独角兽像吸水纸一样把人们的自我和自私吸光带往镇外,所以镇上既无自我又无自私,我便住在这样的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