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与孟浩然年龄差了11岁,他们的初次邂逅却如同久别重逢,彼此间涌动着难以言喻的默契,颇有相见恨晚的感觉,李白还给孟浩然写了首诗,诗中提到,“我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又说“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大家了解李白的天才和傲气,能让他发出高山仰止的感慨,可见孟浩然的人格魅力。两人自故乡蜀地与襄阳的趣闻谈起,逐步延展至漫游长江一路上的经历,从诗词歌赋的精妙探讨,到人生哲理的深刻交流,从江湖之远的逍遥,聊到庙堂之高的壮志凌云,再加上广交当地朋友,游览当地风景,时光在欢声笑语中悄然流逝,不觉间已共度春秋半载。
一日,二人行至溧阳,于北湖亭中再度举杯共饮,遥望瓦屋山,因为伍子胥曾困顿在此地,所以二人不由泛起对古代英雄的追思。提及伍子胥,这位春秋时期的传奇人物,因父亲遭奸佞所害而流亡吴国,终得吴王赏识,并协同那位写出《孙子兵法》的孙武带兵打回了楚都,伍子胥掘楚平王墓,鞭尸三百,以报父仇。吴国倚重伍子胥的策略,终成春秋一霸。
随后,话题转至仕途之路。李白我们前文讲过,因为商贾出身,按照唐律不得参加科举,而孟浩然则出身于书香门第,他的父亲因为不接受女人——武则天理政而选择隐退,但随着唐玄宗的开明统治,科举之门再次向他敞开,李白也建议孟浩然通过科举考试入仕来实现自己的抱负。
孟浩然深觉李白之言颇有道理,于是决定进京参加来年的科举,临别之时,为李白写了一封书信,让李白去自己老家襄阳的临县——安陆县,探访一位故交,也是前任宰相,许圉(音yǔ)师。
就这样,两人在依依惜别中各自踏上了新的旅程。李白怀揣着孟浩然的推荐信,前往安陆,去寻找那份或许能带来幸福与安定的机遇,我们暂且不表。单说孟浩然,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与对仕途的渴望,踏上了前往唐朝都城长安的旅途。
孟浩然到达京城长安,这座汇聚了天下英才的繁华之地,也深知当时求取功名需要得到朝中显贵的赏识与推荐。孟浩然遵循这一传统,于是通过朋友介绍,给当时的丞相张九龄写了一首《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诗,希望能够得到这位朝廷重臣的青睐与引荐。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诗歌的前四句描写洞庭湖的景色,八月湖水,碧波荡漾,水天相接,混为一体,湖面之上,雾气升腾,波浪翻滚,震撼了整个岳阳城。看似写景,实际也有自荐的含义在其中,波撼岳阳城,可以是湖水,也可以是生于斯长于斯的诗人,我孟浩然,就是那个可以”波撼岳阳城“的人。
重点在于后面四句,孟浩然向张丞相委婉地抒发自己求仕的意图。我想要渡过湖水,却苦于找不到船只,如今玄宗掌朝,如此的圣明时代还在家里端坐闲居,觉得很羞愧。现在只能坐着观看钓鱼的人施展身手,而白白羡慕,这里实际是用钓鱼来表示报效国家,自己也想成为那垂钓之人,还望丞相成全。
全诗前段写景,泼墨山水般的大笔渲染,八百里洞庭的壮观景象跃然纸上,体现了深厚的文学素养,而后段转入求仕之意,却并未直接言辞恳切地请求官职,而是巧妙运用含蓄委婉的表达方式,将个人对政治理想的追求寓于“徒有羡鱼情”的表达之中。这种“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手法,不仅避免了直接求官的突兀与庸俗,更使得整首诗意境深远,韵味悠长,让读者在品味湖光山色之余,亦能感受到作者内心的壮志与期许。
如此含蓄的表达方式,不仅展现了孟浩然作为文人的高洁品格与谦逊态度,也更易于触动人心,一向爱惜人才的张九龄接到这首赠诗后,不仅立刻向唐玄宗推荐了孟浩然,还特意邀请他到太学讲诗,这一举动无疑是对孟浩然文学才华的极大肯定与推崇,也使得他的名字迅速在公卿之间传开,成为了众人倾慕与敬仰的对象。在太学的讲坛上,孟浩然以其渊博的学识、独到的见解和生动的讲授方式,赢得了无数学子的敬仰与喜爱,其名声更是如日中天,一时之间,似乎科举之路已变得手到擒来,所有的努力与期待都向着最美好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