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避

      在这个刷流量刷存在感的时代,我依然坚持原始路线,拿起笔写写画画,记录着碎片时光。

    同学留言某口腔医院准备给社会志愿者订做一套服装,帮我报了名。看到信息,为表达感谢拨通了她的电话。对方熟悉的声音悦耳动听,相比两年前马不停蹄的背影、急促的声音,节奏明显慢了至少半拍。她说生活很惬意、丰富多彩,参加舞蹈表演、扭秧歌队、走旗袍练气质、主持文艺演出,完全没有时间焦虑和抑郁。工作也放下了,更多的机会让给了年轻人。我调侃她终于活明白了。她笑着对,我早应该向你学习。

    她是一位中国典型的传统女士、母亲,有两个孩子,年龄差距不小。女儿大学毕业南漂,她曾苦口婆心劝考公,心高气傲的孩子执意打工创业,寻找自由实现梦想,几年的磨炼摔打后,灰头土脸北归回港湾,决定走她妈妈给的建议赛道—考公。老同学说,孩子大了管不了,说啥也不听,没办法。能听出她释怀背后无数的心酸和无奈。

      儿子也令她很头疼,去年高考不理想选择复读,今年新高考也不知道考的咋样,一路的成长都在她的监护下完成。她转述儿子的话,妈妈,你包揽我的一切,我什么也不会。所以我选择和孩子分离,他在市里住,我在县城,他的生活习惯很不好,早晨不起不吃早饭,陪读时中午也是点外卖,做的饭不吃。告诉他对身体不好,漫不当回事,啥时候栽个跟头就懂了。老同学心疼的抱怨,她忽略了自己的行为“过溢的爱让孩子不能喘息”,她只站在自己的立场考虑问题,从没设身处地关心孩子的内心需求。比如她做的饭孩子不吃点外卖,这是无声的抗议,孩子渴望独立渴望自由,作为家长要相信孩子明白孩子是独立的个体,要尊重他,助他成长腾飞而不是剪断他的翅膀再抱怨他不能飞翔。

“眼不见心不烦,随他吧,或许是自己管的太多,曾经工作上的不满意情绪转嫁到孩子身上缘故。”她在刨析自己。她说的没错,过多干涉孩子成长无疑在扼杀生命。刚学走路的孩童,在跌跌撞撞磕磕绊绊的过程中学会了走路。没有他自己的脚踏实地,手脚什么时候都平衡不起来。人生就是一场体验的修行过程,螺旋式上升,摔打失败是常态。做父母的例行好启明星职责就可以了。

    老同学对孩子心有不甘心有不舍,如同她对工作一样,年轻人不会干了、拖拉了、干不好了,所以自己包揽了全部,累留给了自己,怨恨也留给了自己。“在老城离家近能照顾到年迈的父母”表面是责任担当背后是一句托词。从心理上选择了逃避,转移注意力,什么时候能平心的面对困扰她的现实,才算真正意义上的解脱。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