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朋友的女儿马上就要上大学,电话询问:“该给孩子准备多少生活费?”
其实这个没有统一的标准,我只是分享了自家孩子当时的情况仅供参考。
我家女儿大学报到的时候,我和先生第一天跟着她在食堂连续吃了三顿饭,30元一天能吃饱,40元能吃好,要是50元已经相对豪华了。
一天体验下来我们一家三口综合分析:每个月生活费2000元。
这些钱可以这样分配:
一个月20天在学校食堂吃,平均每天消费40元,共计800元。
其余的10天要么点个外卖,或者到外面觅食,亦或者和小伙伴聚餐,平均每天60元,共600元。
女孩子总要买件衣服和生活用品,600元作为机动花费。
孩子总不能每天都待在学校吧,小长假难免出去玩或者有好朋友来访。
有好朋友过来我们每次给500元让孩子招待朋友,要是她去看望同学,来回车票(仅限于高铁和火车卧铺)按照票价实报实销。
生日时我和先生各自给转个红包让孩子自由支配,每年按照12个月发放生活费,寒暑假自家基本没有什么开销,孩子的小金库相对充盈一点。
过年的压岁钱也归孩子自己支配。
我们的总体原则,咱们就是普通的工薪阶层,孩子的花销不和家境好的人家比,也不向条件太差的孩子靠近,随着中间走就好。
大学那几年是人生中最快乐的时光,没有升学的压力,不主张孩子为了钱去做兼职,把时间花在自己喜欢的地方,比如参加轮滑比赛,学游泳,去周边小众景点感受一下当地的人文气息。
不过孩子刚入校的时候,有个大三学哥要给大一的学生写教材,需要一个助手。孩子乐意帮忙被学哥告诫:“拿出做兼职的态度。”忙乎一段时间教材售卖的过程,孩子全程参与,得到了2400元的费用,归她自己支配——那是她劳动所得。
孩子上大学生活费给多少主要取决于父母的收入层次,父母挣得多多给孩子一点也无妨,但是不主张父母节衣缩食满足孩子的愿望。
消费水平还和地域有关,一线城市消费相对高一点,其它地方自然低许多。
生活费这个问题我个人也不主张对孩子太苛刻,要不然基本的学校活动都不敢参加,更别提和同学之间的互动,久而久之会让孩子产生自卑心理。
一远房亲戚妥妥的三口之家,母亲从结婚到儿子上大学从来没有出去工作过,不是不能而是享受,不想付出,一个人收入养活全家,一家人的开销主打一个节约。
儿子上大学后生活费最低,放假那个月生活费按天计算,即便生日或者春节亲人给孩子红包,家长也充当生活费。
没办法,孩子根本不敢社交,暑假里忙着找兼职挣零花钱,寒假也是蹲在家里,久而久之,孩子的圈子越来越小。
毕业的时候本来有机会留在城里,但是过惯了没有钱的拮据日子,更没有信心在城市生活,无奈之下把工作签到边远地带的小镇上,几乎与世隔绝,目前三十多岁还没有攒够房子,也提不起结婚的兴趣。
由此可见,虽然钱不是万能,没有钱万万不能。
在孩子上大学那几年如果经济条件许可,尽可能让孩子经济上宽松一点,多走走看看,参加一些实践活动,开阔眼界,为将来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