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是集感性与理性的学科活动。薛法根老师潜心研究语文教学,在当下各种教学理念课堂形式异彩纷呈的今天,名师的教学方法打开了一扇扇研究性教学的大门,呈现出各种先进的教学方式,让人流连忘返,却又深感眼花缭乱。我们在不断学习的同时,内心又会产生迷茫的感觉,不知道哪一朵花画在自己的黑板上才最适合。
无论是低年级的《手指》还是高年级的《父爱之舟》薛法根老师的教学设计目标明确,层层递进,课堂的重点无不在为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并产生真正的情感共鸣。他的语文教学发挥的不仅仅是学生通过语言感知文字的美,文学的情,更是在为学生的言语智能而教。好的课堂不仅是让学生学会文本中呈现出来作者潜心营造的语言环境,更是在一个个如珍珠一样贯穿全程的问题中,打通文章的全脉。这就是武林高手,这种高手肯定离不开课前对文本的恰如其分的解读。当然也离不开巧妙的课堂艺术,薛老师带领学生步步深入,比如《父爱之舟》“哪些地方体现父亲的节俭?”当孩子被臭虫咬之后“加点钱换个好一点的房间”学生通过细节感知到父亲的节俭,又通过父亲愿意加钱给孩子换房间体会到父亲深深的爱。通过这些巧妙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细节描写的魅力。通过配乐朗读、师生对读让学生入情入境的感受到深沉的父爱。其次,对“”新滋味”这一个词的深入剖析,恰到好处的点拨学生,让学生感受到那种新滋味便是人生道路中为父爱而感动的流泪,他不同于一个孩子懵懂的撒娇,无理的取闹,而是---成长。对文本问题的提炼,不能单纯的从一个角度入手,而是众观全文后,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这些层层递进的问题,一定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最大幅度地覆盖到语文要素。
文本解读能力是一个语文老师所练的台下功。如何提高文本解读能力?我们往往只关注到文本表面的东西,字词句段,人事景物,其次是感受思想感情,但是大部分的课堂只停留在对各种写作手段的分析,围绕课后习题进行支离破碎的解析,所谓升华情感,大部分是为教而教,不是为体验而教。这一点也是课堂成败的关键。薛法根老师提出《文本解读的六种方法》,在此不再多述。
语文教学是教育领域中研究最为深刻,最为宽广的学科,大语文观,不仅仅是一个有魄力,有广度的名词,更是一个旗帜性的研究方向。对大语文的向往,是很多语文教育工作者孜孜不倦的追求,教材的一再改良,语文园地,语文要素,整本书阅读,这些名词不再浮在天花板上,而是落地生化,变成课堂上的重要一环。
整本书阅读,在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目前形成了推荐课,导读课,推进课,交流课或者是总结课,这样几种类型。推荐课绝大多数是普及封面,封底信息,设计导读单,让一些阅读问题前置,语文老师在设计导读单上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让人眼花缭乱的导读单,一方面是各位老师智慧的结晶,说是老师的作品也不为过,但是更应该突出应该是实用性,不是让学生画一些色彩鲜艳的画,或者出一张设计图那么简单。而是在教师真正阅读文本之后,从社会角度,科学角度,文学角度,结合各种研究,或者书评提炼出适合学生共同理解或探讨的问题,最终在学生的心上烙下文学的印记而不是过分追求亮化,成了博彩的工具。
王崧舟老师的《西游记也可以这样读》且不说课堂的精彩,但是王崧舟老师对《西游记》的深度理解,每一个人物几乎了如指掌,所有的情节几乎都在王老师的掌握之中,整个《西游记》几乎都装在了老师的心中。这让人不得不思考,这种学生未读,老师先读,读老师深度理解的书,会让阅读效率大大提高,学生在钦佩之余是否也能燃起对阅读的浪漫情节呢?
从快乐读书吧到整本书阅读,是一个从点到面的过程。快乐读书吧是一扇门,教师在为学生推开这扇门的时候,应该考虑的是导读哪些内容?从哪些方面进行导读?导读主题,导读文体,导读书目,导读策略是整本书导读的四个维度,主题是整本书导读的主要方向,文体是导读的体裁意识,书目是推荐的阅读范围,而导读策略是体现语文要素途径。王老师将整本书阅读与语文要素的并驾齐驱,一本书可以一个月读完,可以两个月读完,也可以用一个学期读完,在读的过程中,如何让整本书与语文要素紧密联系不脱节呢?这是困扰很多人的问题,这就需要在阅读的过程中,找到阅读进度条中体现语文要素的点,让它在老师的指引下牵到课堂中来,比如《中国神话故事》中,它的语文要素与三年级的“预测”这一策略就能很好的结合,学生边读边想,结合生活经验,封面,插图,情节发展进行故事预测。三年级描写祖国山河的单元,与《国家地理百科》也能很好的嫁接。这也可以推断,整本书阅读要尽可能的与教材结合,尽量是快乐读书吧里面所推荐的书籍,或者是类似的书籍。要让整本书阅读服务于语文学习,让语文学习与整本书阅读自由迁移。
语文教学需要理性与感性并存,既要有语言的穿透力,感染力,也要有潜心琢磨的理解力,行动力,研究力,希望,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能像薛老师和王老师一样,将教学当成研究,在研究中孵化教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