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下午,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考古专家郑建明作客长沙博物馆,作了题为《窯火中国——中国陶瓷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的专题讲座,让人感叹:陶瓷文化真是源远流长,文明薪火传之久远。
郑建明的讲座围绕着夏商周至元明清各个时期中国各大窑系陶瓷考古成果、陶瓷的对外输出及陶瓷文化等主要内容,介绍了中国瓷器起源的时间、地点、过程,讲解了中国古代各窑系的形成与发展历程,分析了各窑业之间的相互影响,对以瓷器为载体的中外文化交流以及中国整个陶瓷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进行了梳理。
郑建明在解释了瓷器的概念后,介绍了瓷器开始出现的大致时期。他说,瓷器起源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大致分为先秦时期原始瓷的起源与发展、后来汉六朝时期成熟青瓷的起源与发展两个阶段。瓷器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瓷土作胎、表面施釉、高温烧成。
中国最早的瓷器出现在夏商和先秦时期的浙江,即原始瓷器。据郑建明介绍,原始瓷主要分布在浙江及苏南、皖东南、赣东北、闽北等与浙江邻近的省份靠近浙江的地方,浙江几乎覆盖全省,是出土数量最大、序列最完整、种类最丰富的地区。北方地区原始瓷主要出土于商与北朝晚期的大型城址、遗址或墓葬中。
东南地区出现夏代原始瓷,窑址密集,将近150处,生产规模大,产品种类多,质量高,窑具形态各异,装烧工艺成熟,独立的窑区纯烧原始瓷,专业化分工程度相当高。以德清为中心的东苕溪流域的商周时期窑区,是中国制瓷史上的第一个高峰,也是中国瓷器的源头。这时期的胎釉相当不稳定,但出现了仿青铜器物。
青瓷可以上升为一个文明体系,是江南水乡最具特征的文化符号。青瓷文明典型的柔性或柔和之美,与青铜文明的刚猛之美有着很大的区别。
在讲到青瓷的质变时,郑建明介绍了从原始瓷到成熟青瓷的发展过程,出现了成熟青瓷的第一次繁荣,产品种类丰富多样、造型复杂、装饰华丽、胎釉质量高超;产品主要有罐洗、盘、罍、壶、钟、虎子、碗、熏、灯、耳杯 樽、狮形器、羊形器、五官瓶、堆塑罐、唾壶、盘口壸、双唇罐,以及包括各种日用器型的整套明器等。
许多器物巨大,可制作成各种复杂的器型;装饰华丽,流行压印网格纹、连珠纹、神兽纹、仙人纹,并堆贴包括牛头、虎头、羊头、马头、铺道、青龙、白虎、朱雀、胡人、佛像等;胎质细腻坚致,釉色青翠,施釉均匀,胎釉结合好,火候高,有的检测数据甚至超过许多唐宋时期的产品。
郑建明说,汉六朝时期与先秦时期基本一致,以江南地区为核心,北方的一些重要古墓中也出土了少量青瓷;这个时期质量最高的产品主要出土于当时的都城南京及其周边地区,是身份与地位的重要象征,青瓷文明仍旧是江南地区的区域文明。
关于青瓷文明的跃进,郑建明介绍,江南一隅的青瓷开始席卷全国,形成全国文明因素。隋唐五代时期的制瓷业,最突出的是南青北白;到了唐宋时期,青瓷持续发展。越窑是我国古代烧制青瓷器的名窑,当时浙江慈溪东南桥头镇一带的上林湖是青瓷的主要产区,环湖分布着150余处窑址;上林湖青瓷发展于唐代早中期,兴盛于唐代晚期,北宋晚期开始衰落。
唐宋时期的上林湖青瓷代表着越窑乃至整个制瓷业发展的最高水平,其产品的类型优美,釉层滋润如玉;部分器物复杂,质量高超,是我国唐宋时期家庭用瓷的主要窑场。
上林湖还是秘色瓷最主要的烧造地。秘色瓷的釉更均匀,胎更白、更细密,其装烧工艺非常特殊,使用瓷质匣钵。秘色瓷大大影响了后代一批名窑的生产与社会审美。
其它窑口还有耀州窑、巩义窑、定窑等白瓷系列,鲁山窑、长沙窑、婺州窑等花釉系列,瓯窑等青瓷系列,还有德清窑等青瓷与黑釉系列。
在瓷器文明的繁荣这一部分,郑建明介绍了宋代汝窑、官窑、哥窑、均窑、定窑等几大名窑的形成与发展。宋元明时期的龙泉窑是中国青瓷的集大成者,也是古代青瓷生产最后的高峰。
在瓷器文明的鼎盛这一部分,郑建明讲到瓷器艺术的蝶变与蜕变。他说,中国瓷器的出现是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六朝时期浙江的瓷器首次在中国以外的地区发展,主要集中在海外的百济地区、朝鲜半岛。
明清彩瓷出现,单色釉为主变成以彩瓷为主,发生蝶变。斗彩是釉下青花与釉上彩相结合的彩瓷品种。斗彩始见于明代宣德年间,成熟于明成化年间。蒙元和满清的建立,异域或异族文化入侵,导致瓷器艺术蜕变。中国瓷器是世界文明因素的重要部分。
郑建明用两个小时的时间,梳理了中国陶瓷文化的发展历程,深入浅出,知识丰富。可谓薪火相传文明永续,让人对中国古代的灿烂文化倍感自豪和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