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三角理论的创始人杨国安教授,有两个孩子——女儿Priscilla(图右二),2016年25岁,从宾夕法尼亚大学本科毕业,目前在美国芝加哥西北大学攻读医学博士和哲学博士双博士学位(八年课程),并获得美国政府八年全额奖学金(每年约十万美元);儿子Joshua(图左一)今年28岁,毕业于加州伯克利大学,主修心理学和社会学,现在从事人力资源顾问的工作。
你是否会好奇,身兼数职的杨国安教授,经常是“空中飞人”,他是如何兼顾子女教育,培养出如此优秀的儿女的?
原来,他将杨三角理论用在了教育子女方面。
杨三角理论,我们应该不陌生了,即企业持续成功=战略方向×组织能力。杨国安教授认为儿女成功和企业成功一样,首先要认定目标、找对方向,其次要确保儿女具备实现这个目标的要素,也就是在杨三角框架的三大支柱:
① 孩子的能力
② 孩子的意愿
③ 孩子的发展条件
孩子的成长方向
子女教育的战略方向方面,杨教授的思路是“以终为始”,即你希望你的孩子最后成为怎样的人?这个“终”要放得长远一些,比如以“而立之年”30岁为界。你希望你的孩子在30岁时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你最不希望看到的结果是什么?回答了这个问题,作为父母就要扪心自问: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是不是为了他的这个结果而准备的?
作为父母,杨国安教授和太太所希望的儿女的30岁是怎样的呢?
第一、阳光积极的品格,包括诚信、知足、尽责、感恩、进取、明辨是非等。
第二、打好事业基础(已接受必要的训练和学习)。
第三、活得开心且有意义(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或领域)。
第四、有个健康幸福的家庭,希望他们能与配偶、子女和父母保持亲密的关系,拥有好的情商(EQ),受人信任。
第五、对社会、国家和世界有贡献。
总的来说,是希望儿女能发挥潜能、贡献社会。作为父母,并没有完全的把握孩子最后能进入哪些大学、有何成就,然而杨教授认为,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最大的责任,就是尽全力帮助他们发挥潜能,无论做哪一行,都能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这就是我们培育子女的目的。
那么要达到这个“以终为始”的孩子培养方向(战略方向),需要做的支撑(杨三角组织能力)有哪些呢?
第一、你要了解你的孩子,要发掘他的天赋、性格和兴趣,发挥他的潜能;
第二、要培养他的自信,鼓励他发挥正能量,敢梦想飞;
第三、要给孩子足够的资源、机会和空间,发挥所长。
孩子的能力
管理学大师德鲁克说过,一个人要有所作为,只能靠发挥自己的长处,把自己放到那些能发挥长处的地方才能成就卓越(People excel in their strength)。所以,父母的职责就是要去发掘孩子的天赋,用心培养孩子的长处,让他们在适合的土壤里,茁壮成长。
孩子的意愿
杨国安教授从儿女十一岁开始,就辅导他们怎么定计划,未来十年最希望达成的目标、要达成目标的关键因素是什么、要怎么做才能实践落地。重要的是要让孩子们自己想通,自己想飞,而不是父母要他学、要他飞。父母所扮演的是一个教练(coach)的角色,从各方面启发、提问,而儿女自己才是梦想的拥有者和计划的主导者。
在孩子的思维和意愿方面,杨国安教授还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比如,每年2次出国旅游,一次去发达国家,一次去落后的国家,让孩子们对于世界的真实状况有最直接的认识和体验,让孩子知道这个世界上没有理所当然的享受——干净舒适的居所、五星级酒店式的服务、高级餐厅里的美食大餐…这些都不是理所当然。有了这些认识,孩子会为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感恩,对处于弱势中的人群多一份同情和责任感。
孩子的发展条件
作为家长,不仅要会孩子提供机会和资源,还应该留给孩子“空间”,即一个容许度,“放手”让孩子尝试他喜欢的事物,甚至决定他要走的路。
杨国安教授的女儿从高中开始对摄影特别感兴趣,有段时间要做杂志摄影师,想去非洲拍摄动物写真。杨国安教授和太太有些担心,不知道摄影师这个职业将来是否有前途,但对女儿的这个爱好,还是给予了鼓励和支持。给她买了一部比较好的相机,鼓励她成为学校年刊的摄影师,甚至鼓励她去旁听摄影课。但最终她选择从事医学研究这项很适合她的工作,而摄影成为了她的业余爱好。
父母跟孩子的关系就好像放风筝,孩子越飞越高,父母手中的线也越放越长。但只要那根线还握在你手里,你对他的影响力就还是存在的。当孩子说他喜欢什么,想做什么的时候,你最好不要马上下判断说这个没前途,不能做。不然,你们的关系可能会因此产生隔阂。放风筝最怕线断掉,你对风筝失去控制;做父母最怕把亲子关系搞得很僵很压抑,从而失去对孩子的影响力。
杨国安教授的建议是,父母要掌握好“度”的问题,一方面给予孩子空间去尝试、去体验,看是否能在这领域有长足发展,另一方面要一边观察、一边辅导,引导孩子做出正确的选择。
孩子长大成人的每个阶段,过去了就永远不会再重来,因此值得我们精心规划和预备,为孩子打好人生的基础。
最后,总结杨国安教授和太太用实践验证的“培育儿女的杨三角”,希望对您的孩子教育有所启发和帮助。
▲孩子的能力,包括孩子的天赋、性格和兴趣,需要父母的发掘和培养;
▲孩子的意愿,包括是否自信、正能量、敢梦想飞,需要父母的鼓励和辅导;
▲孩子的发展条件,包括空间、机会、资源,需要父母的支持和放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