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
作为一个内心充满矛盾和冲突的人,当矛盾到一个程度就会导致痛苦,甚至严重失眠,于是决定看看心理学方面的书,寻找一些平衡的方法,才能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正常生活。
有的人内心世界比较敏感、复杂,虽然经常很羡慕别人的简单,不需要花那么多时间精力在内心世界的内耗里,但,既然我是这样的人,就接受这个设定吧,悦纳自己,寻找解决办法,就好了。
这本书主要写的是比较严重的精神症,而我只是内心矛盾,所以感触比较多的都在浅显的理论。感谢这本书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认识自己、悦纳自己,并帮助我坚定了一些问题的解决办法,找回内心的平衡。
神经症一直是个程度问题。我所说的“神经症患者”,指的是已经达到病态程度的人。他对自己的感情和欲望的意识已经衰退。
神经症冲突所涉及的问题,也可以是困扰正常人的普遍性问题,两者的区别在于:正常人的冲突的两对立面的悬殊,远不及神经症患者的悬殊那么大。打个比方,一个只相差90度或更小的角度,而另一个可能达到180度。
还有,两者在意识程度上有差别。正常范围内的冲突可以完全是有意识的,而神经症冲突就其所有主要因素而言总是无意识的。即使一个正常人可能意识不到自己的冲突,但只要得到一点帮助,他也能认识冲突的存在。相反,神经症冲突的主要倾向被牢牢地压抑着,要克服巨大的阻力才能将它们解放出来。
正常的冲突涉及到作两可之间的实际选择。陷入神经症冲突的人不可能自由选择。两种方向正相反的力以同样的强度驱使着他,而这两个方向都是他不愿去的,所以通常意义的选择是不可能的。他被“搁浅”了,感到一筹莫展。
要解决这种冲突,只有对神经症倾向进行处理,改变他与己、与人的关系,才能帮助他完全摆脱那些倾向。
上述特点说明了神经症冲突为什么有如此的强度。如果我们不认识这些特点并牢记在心,我们就不能理解病人不顾一切地旨在解决冲突的努力,而这些努力或尝试正构成神经症的主要内容。
我赞同心理类的疾病都是程度问题。内心的冲突,每个人都会有,最轻微的人,能很轻松地应对;稍微难一点的,也不过是像我这样比较纠结,需要花比较大的气力找到平衡点;再往上,甚至往上很多,才能称为疾病。
所以我认为,了解各类心理疾病,甚至对比自己的一些表征,是一件健康的、正常的事情,甚至可以帮助自己更好的处理内心世界的事务。对于别人存在的一些表征,也没必要上纲上线定义别人的心理疾病。
比如失恋,会有一段痛苦的时期,严重的话,跟抑郁症很相似,但是其实没必要上升到这个严重程度。之前我也推荐过一个深受失恋痛苦的朋友去找心理医生,但一方面心理医生价格高昂,且需要先培养信任,需要花很多时间了解你,可能要安排好多治疗阶段才会到真正的本质的治疗。而作为关系良好的家人朋友,不需要培养信任,不需要掐着点陪伴,可以在一次陪伴中,就实现让他们把情绪发泄出来,然后疏导,帮助他们想通。当然,这个过程需要耐心,需要重复很多次,因为失恋是一个反反复复的痛苦过程。所以后来我在想,可能在这个过程中,没必要强调抑郁这个事,会不会强调了他们反而会自我心理暗示,心理压力更大,并且往抑郁方向对比着巩固表征。
冲突出现于相互矛盾的神经症倾向之间。它们最早只涉及到患者对他人的矛盾态度,最终还是会包含患者对自己的矛盾态度,包含他的矛盾的品质和矛盾的价值观。
同意,内心冲突多来源于价值观的冲突,例如,我赞同人应该做个有道德感的好人,我也赞同人应该及时行乐享受一切,前者是超我的自我约束,后者是本我的欲望体现,两者经常在具体事情上产生矛盾,需要寻找平衡点。
因为有了价值观的冲突,才导致对自己的矛盾态度,对他人的矛盾态度。
例如对自身欲望的矛盾态度:既想纵容,又想约束;纵容的话,超我部分无法认可,将进行自我指责,自我否定,对心理不利;约束的话,本我部分觉得痛苦,甚至不甘心,这种心情可能会反复跳出来折磨你。
这种内心无法统一的矛盾,就是我们这些内心世界复杂的人经常要经历的。但好在,通过学习,通过一次次的处理,慢慢能找到一些平衡点,慢慢学着与矛盾相处,学着解决矛盾,总归会越来越好,痛苦将逐渐减少。
病人不惜费尽心机去“解决”冲突,或者确切的说,去否认它们的存在并制造一种和谐的假象。
最初的试图是掩盖一部分冲突,让其对立面占上风。
第二个试图是回避他人。孤独是基本冲突的一个部分,即一种最初对待他人的矛盾态度;同时也代表一种解决矛盾的试图,因为在自我与他人之间维持一种感情上的距离便好象使冲突不能发生作用。
第三个试图与上面两个很不相同。患者不是回避他人,而是回避自己,他的整个实际的自我对他反而显得不真实,于是他心中创造出一个理想的自我形象来取代真实形象,在这个人为的自我中,冲突的各部分改头换面,不再象是冲突,倒象是一个丰富的人格的不同的方面。对完美的需要正是力图符合理想化的自我意象;对赞美的渴求可以看作是要求他人证实自己就是那个理想化意象。这种意象与实际的差距越大,对赞美的需求自然也就越难以满足。在所有解决冲突的试图中,这种理想化意象也许是最重要的,因为它对整个人格有深远的影响。但是反过来它又制造出一条新的内心裂隙,因此又需要再一次的缝合弥补。
第四种试图主要是为了消除这种裂隙,同时也偷偷抹去其它的冲突,这就是外化作用,病人认为内心的活动是自我之外的事件。如果理想化意象意味着与实际的自我有几步之差,外化作用则使真实面貌面目全非。外化作用再次产生了新的冲突,或者大大加剧了原有的冲突,尤其是自我与外界之间的冲突。
当然患者还有其它办法,只是不具有这几种的普遍意义。比如:武断的自认正确,这种自以为是的态度的主要功能是压制内心的疑虑;僵硬死板的自我控制,功能是企图凭借意志力量把已经分裂的内心世界强凑在一块儿;犬儒主义表现,通过对一切价值观的蔑视,自然取消了与理想有关的冲突。
悬而未决的冲突造成的后果:各种各样的恐惧,精力的浪费,道德的损害,由于复杂的感情纠葛而产生的绝望感。
看这段话之前,想再次强调“程度问题”。这是试图消除矛盾的方法,并非是精神症所特有的,可能我们每个人在解决内心冲突的时候都多多少少会用到,所以看看这些方法的总结,有助于我们分析自己在面对冲突时所采用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