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17日,我们有幸前往鲁迅公园中的鲁迅纪念馆,进行思政课的实践课程,其中让我体悟最深的是:鲁迅先生是一名凡人英雄。
鲁迅先生生平简介
鲁迅,笔名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早年他经历了家境的衰败以及父亲的早逝,因而一定程度上早早体会到了世间的冷暖。在其接近成年时,他前往南京赴学,随后赴日留学,其中因一次重要契机产生了“立国”必先“立人”的思想,于是选择了弃医从文。
接受教育后鲁迅回国一面从教,一面投身辛亥革命。于1918年第一次用“鲁迅”这一笔名写下了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之后代表作品《阿Q正传》《呐喊》《彷徨》《朝花夕拾》相继问世。1926年南下担任大学教授,发生“4·15”大屠杀后毅然辞职,后于上海从事革命文学运动。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享年56岁,20年后最终葬于今鲁迅公园。
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
“没有从天而将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这句话是高三正值疫情时期语文老师所教导我们的,其对象是那些逆行而上的白衣天使。其实我一直在思考,对于那些历史伟人来说,这句话是不是同样成立呢?在这次参观了鲁迅纪念馆后,我心中的答案渐渐明晰了。
展馆的一楼展览的是鲁迅先生居住在上海时所观看的电影,虽然多少带有点宣传的味道,但的的确确让我了解到了一个与教科书上不一样的,一个活生生的鲁迅形象。原来鲁迅也是一名影视作品爱好者,我不由得内心惊叹道,而且作为一名(曾经的)医学生,他也不放过当时的医学电影。
此外,在二楼的展厅中,每每观看鲁迅先生和家人的合照时,我总能从他的眼神中看到他那平和而温暖的笑意,这让我动容,甚至眼眶湿润。
以前的学习中,我总把鲁迅当作我国文学史上的“神”来供奉,却不曾设想过把他看成一个普普通通、活生生的人。我们总是光荣地歌颂一个伟人,却没有意识到他们并不是“从天而降”的,其背后的辛酸也好、平凡也好,也是需要被洞见、被理解、被关怀着的。
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
鲁迅说过:“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这句话也是高三时语文老师引用的,到现在仍记忆犹新。在我看来,这是一种已经脱离了小我的济世情怀。鲁迅这位凡人是怎么做到愿意并且敢于“挺身而出”的呢?我认为这和他所接触的新思想、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密切相关。南京求学期间,鲁迅接触了《天演论》等书宣传的新思潮;日本留学时在课间观看“日俄战争教育幻灯会”中,他觉察到了国人的麻木不仁,洞悉出当时民族的劣根性,依然选择了弃医从文。
新时代的大学生一方面歌颂鲁迅为国家、为民族“挺身而出”,一方面也可以从其经历中学到一些经验,那就是要趁大学学习时期多阅读社科、人文方面的书籍,并多多关注社会上、国家上的热点,并进行深度的思考,不苛求像鲁迅那样成为民族思想的脊梁,至少为社会尽一份力。
总结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犹记得臧克家赞颂鲁迅的诗,那座伫立在巨大的白墙上的字历历在目。走出庄严的鲁迅纪念馆,游走于人流攒动的公园,不禁感慨如今的幸福生活,正是建立在以鲁迅为代表的革命先烈的汗水与鲜血之上的。对于这些凡人英雄们,我们要对他们报有敬意,但应将他们作为一个“人”来看待,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人文关怀,以及效仿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