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总有一个困惑,临时场合让我说几句话,总是会绞尽脑汁的想,我要说什么?想破脑袋,憋红了脸,最终也只是无奈吐出一句“我没啥可说的。”
真的没啥说吗?当然不是,而是心里想说的话,就如同一个毛线球,锈成了一团。即使能找到线头,拉一下,毛球反而锈的更紧了,更没有头绪了。这自然就成了严重困扰我的一个问题了。
有句话,细水长流。怎样才能细水长流呢?如何把自己的意思向他人表达清楚,有的人无师自通,有的人比如我,必须学习才行。说话有技巧,就是搭建一个框架,通过提问,回答问题,引导把自己想说,想表达输送出来,这就是我理解的逻辑。
今天,家庭第三次读书会就逻辑问题,进行了两个小时专门的探讨。如何说话,才能够清晰准确的表达想法?我做一个简单的记录✍️。
一,中心思想
小时候上学时,学完一篇课文,老师总会要求总结本篇文章的中心思想。这项工作,让我痛苦了许久。中心思想是什么呢?以我今天学习的理解,就是你想表达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它是灵魂,有了它,讲话才不至于跑偏。
二,主要观点
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解读,为达成中心思想你想了什么做了什么。最好,列出三条。妹妹说,我想不出这么多条怎么办?猜我如何回答的,硬想!对,我就是这么认为的,说明一件事,找出三个方面说明应该不困难的。再说,三个方面基本上把一件事说清楚了。
三,听者了解多少
这存在两个问题,一个是对牛弹琴,一个是信口雌黄。如果对方对你讲的话题不感兴趣或一无所知,那么你说的再多他也听不懂听不进,谈话毫无意义。
如果你不了解对方对话题的了解程度,只是按照自己想法,想着糊弄糊弄就过去了,大错特错,很可能造成一个结果,你会被对方看扁了,谈话适得其反。
四,了解听者的看法
此为互动环节,听听他对此问题的看法观点,一方面是补充观点,另一方面对他有一定的了解,对症下药。以便合理安排谈话内容,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怠。
五,听者对我的看法评价
前面四个方面做好了,对方认可我的观点,等同于认可了我的这个人,认同了我这个人基本可以确定相互信任产生。这是谈话好的开始,也是沟通好的结果。否则,反之。这部分很重要,沟通的目的就是达成共识,我是可靠的,值得依赖托付的。
六,听者的收获
说了那么多,口干舌燥的。有没有哪句话,哪件事,哪个观点有触动,有感悟的,可以邀请分享表达出来,这部分是在信任基础上发生的。认可才有触动,否则那会是抗拒。
总的来说,谈话分两个视角
1,讲话者视角
首先确立中心思想,我想表达什么。其次,分三个角度阐述核心思想。然后,了解对方的想法观点。
2.听者视角
首先,讲话者的话,我有其他不一样的看法。其次,通过他的表述,我认为他是什么样的人,她的演讲内容我是否认可。最后,我的收获是什么?触发我的点有哪些?
啰啰嗦嗦讲了半天,我说清楚了吗?你看明白了吗?我的逻辑还算清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