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曾十七。
当心情不好、肚子饿或者心情超级好的时候,像我这种穷学生,就喜欢买两包小小个的零食。辣条,一种绿色塑料包装,里面是红呼呼的一小块像豆腐干一样的东西。来表达或者庆祝当时的心情,撕开包装连吃两个,那种甜丝丝辣蓬蓬还挺有嚼劲的感觉实在是太棒了,用来解饿解闷庆祝就再合适不过了,学生党值得拥有。
(声明:这可不是打广告啊。)
其实也不贵,几块钱能买到几大包,当然不是像卫龙、鸽鸽这种高大上牌子的辣条哈!如果我照这样吃下去估计不久的将来就会破产了吧。
(ps:相信我的读者里没有十五岁以下儿童,所以才敢说辣条的好,小朋友呢,还是多吃米饭和牛奶不要吃辣条哈。)
我一直觉得,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平等体现在食物上,富人能吃山珍海味吃得嘴边流油,穷人却也能粗茶淡饭吃得悠哉自得。那今天我来写写穷人的吃食。
在我看来,辣条简直就是穷人的吃食,穷人的天使(既便宜又好吃)。
最近在读汪曾祺的书《老味道》,写的是真的好。
先来了解一下作者吧。
汪曾祺是个小说家,谈吃更像个美食家。 《老味道》依据一生中的四个阶段,汪老接地气地展示了四种不同地域的鲜香美味。云南味儿的奇,家乡味儿里的亲,老味儿里的香,鲜味儿的艳,都让人读来过目不忘;马连薯,韭菜花,烧豆腐,炖小鸭,书中写的虽都是平常饭菜,却被汪老描绘出了人生的终极幸福与无限向往。
封面,装帧,排版和书里面汪先生的插图,都编的特别好。
“活着多好啊。我写这些文章的目的,也就是使人觉得,活着多好啊!”
看到扉页上的这幅插图和配文,整个人从头到脚都高兴了起来。
尤其喜欢的几个章节,是汪先生描写西南联大读书时候的吃食,写昆明当地的小吃,写当时他们穷苦又自由的快乐,在写地瓜的时候,他是这样写的:
“地瓜不是水果,但对吃不起水果的穷大学生来说,它也就算是水果了。这东西有一股土腥气,但是如果没有这点土腥气,地瓜也就不成其为地瓜了,它就会是另外一种什么东西了。正是这点土腥气让我想到地瓜,想起昆明,想起我们那一段穷日子,非常快乐的穷日子。”
这段地瓜让我想起小时候的地瓜条(俗称“苕干”),是一种把地瓜切成细条状,用糖腌制过后的零食。但糖用的很少,大部分是地瓜原有的清香。
还有一段写胡萝卜干的。我也很喜欢。
““联大(西南联大)的女同学吃胡萝卜成风。这是因为女同学也穷,而且谗。昆明的胡萝卜,是浅黄色的,长至一尺以上,脆嫩多汁有甜味,胡萝卜味儿也不是很重。不知道是谁提出来,胡萝卜还含有微量的砒,吃了可以驻颜。这一来,女同学吃胡萝卜的就更多了。她们常常一把一把地买来吃。一把有十多根。她们一边谈着克里斯汀娜罗塞蒂的诗、布朗尼的小说,一边咯吱咯吱地咬胡萝卜。”
最后一句简直太浪漫了。
“我所谓的清香,即食时如坐在河边,闻到新涨的春水的气味,这是实话,并非故作玄言。”
现在总有很多各种各样脸长得好,腿也长的美食博主分享自己吃的各种高颜值食物,偏偏我这种穷人对这些好像都不太感冒,大概真的是因为穷吧,可是汪曾琪笔下的这些很平常的随手可见的人人都能尝得起的食物,却总能让我联想起很多美好的时光,
在《老味道》的后记里,作者有一句话写得特别逗:
“我们的作家大都还是寒室,北京较大的甲鱼七十元一斤,作家,谁吃得起啊,吃的人不懂吃或者懂得吃又不会写,于是,作家就只能写写豆腐。”
我不是作家,但跟作家一样穷,所以就只能写写辣条。
现在你可以做
1、关注曾十七的公众号:曾豆豆 (浏览更多小美好)
2、笑一笑表示满意。
了解:尽管“心灵鸡汤”变得很泛滥,但我还是觉得能鼓励人的东西,就是值得被人歌颂的,哪怕看完以后只带去了三分钟热度,但那三分钟所做的事情,就有可能会改变一个人啊。这就是意义所在,对吧?!这就是我在做的事情。(文章走不走心,你说了算)感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