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简史
哲学是对人生的系统的反思
反思,把人生作为思考的对象。
有关宇宙的学说,有关人生的学说,有关知识的学说,都是对人生的思考。
在进行人生的思索之前,对思索本身进行思索,就是反思,就是哲学。
哲学家所说的宇宙,所指的是一切存在的整体,“大一”“至大无外”
宗教就是哲学加上一定的上层建筑,包括迷信、教义、礼仪和体制
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不是宗教,而是伦理。
追求彼岸世界是人类内心的最深要求之一,这是宗教诞生的基础之一。
哲学的功能:
中国哲学:不是为了增进知识,而是为了提高人类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
人不需要宗教化,但是人必须哲学化。这样在宗教日益衰落的今天,才能获得宗教提供的最高福分。
中国哲学的最高成就“成圣”,个人和宇宙合而为一
出世哲学,抛弃社会、抛弃人生,才能成圣,释迦摩尼“人生是苦难的根源”;柏拉图“身体是灵魂的监狱”
入世哲学,强调社会中的人际关系和人事,只谈道德价值。孟子“圣人,人伦之至也”
“儒家游方之内,道家游方之外”。孔子重“名教”(把各种社会关系规范化),老庄贵“自然”(顺应事物和人的本性,追求心灵的自由流动)
综上,中国哲学中的圣人,既入世、又出世,“内圣外王”。内圣,是说他的内心致力于心灵的修养;外王,是说他在社会活动中好似君王。
中国哲学的使命,就是让人发展内圣外王的性格。中国哲学讨论的问题,内圣外王之道。
中国哲学难以脱离政治,哲学思想就是政治思想。
研究哲学不仅是为了追求哲学的知识,还要培养这样的品德。哲学不仅是知识,更是生命的体验,不是一种智力游戏,而是十分严肃的事情。哲学家按照所信奉的哲学信念去生活。
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
格言、比喻、事例,富于暗示,言有尽而意无穷。
语言的作用不在于它的固定含义,而在于它的暗示,引发人去领悟道。
儒道两家共有的思想,“反者道之动”,任何事物发展到极端,就有朝反方向的另一极端移动的去向。
中国哲学的方法论,从直接认知的东西出发,而非概念。
儒家,孔子
礼义之辩,义者宜也,即一个事物应有的样子,社会成员必须根据“义”做某些事情,这些事情本身就是目的,而不是手段。如果将之作为手段,达成某些目的,仍然是不义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仁者爱人。仁的实践是为人着想,“己之所欲亦施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忠恕之道。
“为而无所求”(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尽人事而听天命”“不知命,无以为君子”。这样做,就不拳拳于个人得失,也不怕失败,而保持快乐。“仁者不忧”
儒家重视丧葬礼仪,不是由于信奉鬼神,而是为了对祖先的尊敬,是一种诗情,而不是出自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