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伏尔泰说过这样一句话:"因追求最佳而丢掉了足够好。”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人们做事之前,往往一门心思去找到做事的最佳方式,却从来也不付诸行动。跟我们常常教训自己孩子的口头禅:"说话的巨人,行动的矮子。“道理是一样的。
在美国习惯养成专家詹姆斯.克利尔的著作《掌控习惯一一如何养成好习惯并戒掉坏习惯》中,作者把这种行为称之为酝酿与行动的区别。
酝酿与行动,两者听起来差别不大,但它们真的不一样。
酝酿意味着你在计划、策划和学习。这些都是好行为,但它们不会产生结果。
而采取行动,则是产生结果的行为类型。比如,我为写文章列出写作大纲,这是酝酿;我坐下来开始写文章,这叫行动。
有时候,酝酿是有益的,但它永远不会产生结果。
怎样才能让我们像孩子痴迷电子游戏那样轻易形成一个好习惯呢?
今天,我将继续学习《掌控习惯》一书中的第三个养成习惯的定律一一让它简便易行。
01.创造低阻力环境
作者在书中第6章说过,环境会影响我们的行为,甚至会改变我们的行为。所以,养成新的好习惯,可以从环境入手,减少日常环境的阻力。
比如,为了避免第二天上班太匆忙,而造成忘拿东西的后果,晚上我们可以准备好第二天穿的衣服、鞋袜,以及该带上的东西放到显眼的地方;为了养成每天阅读的习惯,就要把书放在你最爱待的地方,手机则放在你看不到的地方。
02.两分钟规则
作者在书中说:"习惯就像高速公路入口的匝道,它们引导你走上一条路,使你在不知不觉中加速前进,直到走上正路。持续做你已经在做的事,似乎比重新开始做不同的事容易得多。"
既然习惯那么重要,我们应该怎样开始养成好习惯呢?
作者给我们提出了一个两分钟原则。即我们开始培养一个新习惯时,它所用的时间,不应超过两分钟。
比如,想让孩子养成每天阅读的习惯,一开始,只要让他每天读1页书就好。
为什么定这么低要求呢?因为,习惯贵在坚持,而不在你每天花多长的时间。
当然,对于成年人来说,不必像书中说的那样,定的时间不超过两分钟。毕竟,两分钟太短,转瞬即逝,确实失去了执行的实际意义。
记得我去年刚开始进行阅读时,定的目标是每周读完一本书,每天看书两小时。结果我读的第一本书,花了半个月也读不完。每天要看两个小时,几十页书,对于我这种早出晚归,又上了年纪的人来说,太困难了。后来,我重新调整了看书的任务,每天只看半小时,五页书,先坚持一周,看看效果如何。
这一周的读书任务,我顺利完成了。后来,我慢慢调整时间和看书任务,半年过后,每天至少可以看一小时,三四十页书了。
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说,如果你想养成一种习惯,关键从重复开始,无须力求完美。两分钟原则,正是让我们尽快把习惯融入我们的生活,之后再逐渐增加时间,直至最后形成终身坚持的好习惯。
03.有效利用承诺机制
营造低阻力环境和两分钟原则,都是为了让新习惯简便易行。我们是否还有其它方法来促进习惯的养成呢?
作者在书中以法国大文豪雨果如何对抗拖延症,利用出版给的社延迟半年的时间,写出绝世名著《巴黎圣母院》为例子,告诉我们,习惯的养成,也可以借助外部的力量来完成。
据说,1830年夏天,雨果面临着一个无法回避的最后期限。他曾经于一年前向出版商承诺写完一本书,但直至截止日期到了,他也没有写出一个字,时间都用在寻求别的项目、招待宾客上了,因此耽搁了正事。无可奈何的出版商,不得不再给他新的截止日期,要他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完成那本书。
雨果为了完成这个不得不完成的任务,制定了一个奇怪的计划。他把自己所有的衣服锁在一个大箱子里,只给自己留下一条披肩。从此,没有任何衣服可穿的雨果,一直待在房间里奋笔疾书。终于,举世闻名的经典名著《巴黎圣母院》提前两周出版了。
雨果最后能提前交出书稿,就是利用了承诺机制。这种机制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大多数人都很重视自己的承诺。正所谓"一诺千金"嘛。既然向外界宣布了承诺,这个承诺就成了我们行动的推手,推动我们努力兑现承诺。
正如写作群、读书群里的书友们说的,想要让自己养成每天读书、每天更新文章的习惯,最好的办法,就是在亲友群、朋友圈里发布消息,告诉你的亲戚朋友们,你要开始每天更新千字文了,希望得到亲友们的监督,如果你做不到,就给他们发红包。
其实,书友们所说的在朋友圈广而告之的办法,就是有效利用承诺机制的好办法。
总之,想要养成 一个新的好习惯,就要让这个习惯简便易行。首先,可以提前在环境里做好准备,让环境为我们的习惯赋能;接着,让习惯从易到难,先标准,再优化;最后,公开创建承诺,让承诺推动习惯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