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记了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身边接触到的信息开始不断表达:做自己。我对数字不敏感,准确地说是毫无概念也没有逻辑。所以,个性化时代到来了,我也就是一位正在被感染的90后。
之前的《三体》小说很是畅销,买到手却是最近才开始阅读。为什么每次我一读书,脑海中就会隐隐约约出现一个声音:这些主人公怎么就这么不同?
所以,你会不会经常觉得自己和别人不一样?
最近收到一位大学同学的简报,那位在校期间便表现出拥有专业天赋的大才子最近获得了国际级别的环境设计年奖,称谓也从陈同学升级到了籍贯为英国的陈先生。可惜我没有去听他返校为师弟师妹做的讲座,不然我可能真的会抢过话筒问一句:陈先生,你会不会在很早就感觉到自己与别人不同?就像《欢乐颂》里的安迪?
我不是天才,我是一位十分普通的小年轻,甚至在很多时刻会犯常见的低级错误,成为许多人眼中的愚蠢之人。所以我很好奇,所谓的追求个性到底在追求些什么呢?
如果陈先生和安迪一样聪明,从懂事起便意识到自己的不同,那是不是高智商的人便天生带有不一样的属性?可智商低下多少在后天是可以通过努力稍加弥补的,所以努力的人才称为是不一样的人么?更如果不一样的特点需要用类似不一样的人生阅历来体现,那么,刚出生的婴儿在还未开启人生旅途的那一刻便都是一样的?可人生而不同,万事万物皆不同,是什么同化了我们,又在如今让我们唤醒自身的认识呢?
我能够感觉到自己的不同,独一无二的DNA决定了独一无二的我,这对于我而言已经足够,特别在近日同同学们聊到毕业后到现在的工作情况之后,这个感受让我尤为深刻。我只在自己的专业中努力,只在自己的工作中认真,做我能做的,做我想做的。我们不必在世界某个领域必要地去创造某个特别大奖,不必在国家历史的进程中树立某个伟大的里程碑,不必在家中众多的兄弟姐妹中脱颖而出,…因为我知道,我不是安迪,不是小邱,做不了关关,成不了小曲,我可以和她很像,但我们生而不同。
呼唤你追求个性的人可能在很大程度上没有认真的观察过你,与你深交的朋友自然知道你的与众不同。即便我们用同一间办公室,即便我们有着同样的工服,即便我们每天都在做着同样的工作,每一天的我们依然不同。害怕改变的人们不同于擅长改变的人,沉迷于流水线工作的同志依然会发现每一个零件的不同。
因此,如果你偶尔感觉自己与他人不同,你可以继续自以为是,也可以不再担心自己是否正在自以为是,在相同的大环境里自有你的不同,因为人生而不同,不必刻意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