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于 2011-09-18 )
关于语言
最近,发现一个小小的现象。爱读书的人,多的是早就发现了。我后知后觉罢了。
韩寒、郭敬明(其实我不看四娘的书)这类与我们同一时代的作家,他们的书中,基本没有我不认识的字,没有我不熟悉的词语。但,贾平凹,或者更早,如林语堂之类的作家,他们的书中,却总有这么一些字,这么一些词,我看着熟悉,却叫不上来,只能隐隐猜测到其中的意思。翻阅词典,发现,这些词其实用的却是精妙的!而这些精妙的词语,是如何离我远去,离我们这一代远去的?!
那日,在微风细雨中等待友人,深深浅浅的绿,大小不一的树叶,还有石缝里探出头的小花,那情那景很美。友人到时,我真想把我感受到的,一一告诉她。但我却无法描述。我这段话,都已经足够显出我语言的贫乏来!
前些年,时不时的便想学好英语,那能让我进外企,那能看我无需字幕就能看懂美剧……都是些很功利心的念头。然而近来,我却更想学好自己祖国的语言。
轻轻的抚摸西兰花是什么感觉?手掌重重的压在西兰花上是什么感觉?脸蹭着猫猫的毛是什么感觉?雨丝落在掌心是什么感觉?能从我们掌握的语言库,提出某个词语准确的描述吗?或者用一段话?!
我不能!
红玫瑰,红领巾,红米,红萍,红梅,红杏……自然界如此多种红色,能用某种词语精确的描绘吗?
我还是不能!我没有这个能力!这便是我对语言掌握的不足。
如果说,掌握这些语言,对我而言有什么益处,那便是,我能更好的归纳自己的设计思想,也能更精准的传递自己的设计思想。
语言与思想,我猜想,它们应该是双生儿吧!
学好语言,更准确的表达自己,无论你是广告人,老板,小贩,政府官员,设计师……
关于设计
不知道有没有以偏概全。但最近读的几本设计相关的书,让我终于从内心深处意识到,欧美与日本的设计理念实在大相径庭。暂不谈中国与韩国。中国大多还在山寨,而我所熟悉的韩国设计也多是些顺应可爱潮流的情趣化产品,没什么登峰造极触动人心的作品。
大概同为东方的民族,也大概因为日本的传统哲学与美学本身就受到了中国非常大的影响,所以,我才能对日本的设计师所提出的思路和观点,产生极大的共鸣。‘空’‘下意识’‘原点’……等等。
越发觉得,中国的设计,想要在国际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务必需要融合中国传统文化!也越发觉得,若想成为真正有思想见地的设计师,一定要多去别的地方走走看看。这不仅仅是为了看到‘别的地方’的文化,吸取‘别的地方’的精髓之处,也是为了更清楚的看到属于‘自己地方’的文化!久在一地,难免双眼蒙尘,看不到此地的好。就像我曾盼着离开四川,向往东北的茫茫白雪。但我只有到了东北,才能明白,在冬日里,四川境内那满眼的翠绿是何等迷人。离开远一点,反而更看得更清楚透彻。如果,我真心的想在设计这条路上,走出一些光彩来,我也必定会让自己多去其他国家走走看看,不单单为了感受异国风情,更为了在遥远的旅途中,回顾中国之美。这种反思和回顾,融入设计之中,这设计应该才更能打动人们吧。
……
只是最近萌生的一点琐碎的念头,不知道有没有道理,也没有想过再去读一些书,来对这些念头里的论点进行论证。就让它们都记在这里吧。等过些日子,回头看看,也许能发现其中幼稚之处,偏执之处。但兴许这也能说明,我那时已经进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