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养儿只为防老?
宋代陈元靓在《事林广记》中写:“养儿防老,积谷防饥。”
“养儿防老”的观念根植在中国人的内心深处。
随着社会发展,家庭的格局有了改变,这种思想受到了冲击。
但就像《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台词说的那样:“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任你怎么努力都搬不动它。”
这座“养儿防老”的大山,虽然基座变了,却并未移走,几千年来的文化樊笼依然束缚着很多人的思想。
《小欢喜》中女主董文洁是个时代新女性,却还是说:“儿子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娶个好儿媳,我这辈子就齐活了,老有所依了。”
现实中像她这样想的人很多,她们非要和成家的子女们生活在一起,觉得自己作为长辈在孩子的小家里具有绝对主持“家政”的权威,什么事都横加干涉,还总是很委屈:“老了跟儿子住,我错了吗?”
对于年轻人来说,“养儿防老”不仅是精神、经济上的压力和负担,也是夫妻关系、婆媳关系矛盾的根源。
婆婆们一肚子怨气,抱怨儿媳“嫌弃”她们,儿媳们一肚子委屈,觉得婆婆们“鸠占鹊巢”,自己孤单的“像个外人”。
“老了想跟儿子住,我错了吗?”这三个儿媳的回答,戳痛了两代人的心。
02.
周女士 35岁,和婆婆同住一年,育有一子。
我婆婆非常节俭,我们的经济条件不差,我经常给她钱,她却每天跑到楼下去翻垃圾桶,捡纸箱子、快递盒去卖。
还总把垃圾当成宝贝,囤在车库里,招得苍蝇满天飞。
有一次她把捡来的玩具车给儿子玩,导致他生了口疮。
她做的饭菜不好吃,炖排骨从没炖烂过,因为怕“浪费天然气”,稍微一炖就关火了。
正因为不好吃,所以家里总有剩饭剩菜,她不让扔掉,说“浪费粮食”会被雷劈,总是热了再吃,吃了再热。
一百块钱的排骨,全家人能吃一个星期,最后都对排骨PTSD了。
每次她回老家,我跟老公、儿子就像出狱似地那么高兴。
一年过去,我老公先受不了了,跟婆婆说不用她来看孩子,让她在老家和公公好好享受二人世界,结果我婆婆却认为是我在挑唆,把她儿子“教坏”。
我真是比窦娥还冤。
塞·约翰逊说:“每个老人都抱怨世界在堕落,抱怨下一代的无礼和傲慢。”
其实那些抱怨下一代的,从没站在下一代的立场和角度考虑过问题。
老一代过惯了捉襟见肘的日子,比较节俭可以理解,但节俭应该有度,节俭不应该以健康和卫生作代价。
03.
梁女士28岁 和婆婆同住半年 怀孕半年
我的婆婆非常“双标”:
老公晚回家,我嘟哝几句,她就让我别管,说“妻贤夫祸少”,“好老公是夸出来的”,我和朋友出去玩,她却说“女人要自重”。
老公打游戏,连孕检都不陪我去,她却说“他工作辛苦,放松一下怎么了”,我躺沙发上看一会剧,她就说“吃饱就瘫,孩子会憨,起来扫扫地活动活动”。
邻居夸我自己装修的房子漂亮,她就说“那是因为我儿子尊重媳妇,什么事都让她作主”,功劳还是她儿子的。
她从没有界限感,永远占在她儿子的立场上说话,什么事都掺和。
很多小矛盾其实是我们小夫妻之间的商量,或者说是一种情绪,但她一掺和进来,就会演变成婆媳矛盾。
她住过来后,老公对我的态度变了,他觉得婆婆宠他疼他,而我总是折磨他奴役他,所以经常跟我找茬吵架,家里闹得鸡犬不宁。
很多婆媳矛盾,问题都出在婆婆的偏心上,她们不明白,在自己儿子的伴侣面前,顾及自己儿子是很没情商的行为。
即使儿子是亲生的,也应该学会一碗水端平,才能减少婆媳矛盾。
04.
罗女士 40岁 和婆婆间歇性同住,育有一子
我的故事写出来肯定会被人骂。
因为我婆婆人特别好,存在感极低,但我还是不愿意和她长住。
前段时间,我手腕腱鞘炎复发,没法做家务,婆婆就来帮忙了。
她人特别好,勤劳沉默,一大早起床照顾我儿子,买菜、做饭,让我可以呼呼大睡。
做完家务就待在自己房间里看电视,或者出去走一走,下午接回孩子,还会做一大桌子的饭菜给我们。
我跟老公吵架,她永远都站在我这边,从不站在她儿子那边。
但即使这么好的人,待了半个月后,我的耐心也到了极限。
并没有具体的事,光是另一个人的存在就让家庭生活有了微妙的变化。
这种小小的不适感,不光是对婆婆,就算对自己妈妈也一样。
而且我能感觉到,婆婆同样不自在,于是,待了十八天后,她自己主动回老家了。
她走后,我舒了一口气,随即又为这样的释然而内疚。
我并不是嫌弃她,其实我很爱她,但常言说:“人到中年不如狗”,人到中年,生活压力巨大,在外面咬着牙死扛,我只想回到家里,在自己的世界里喘一口气。
罗女士的感觉,很多结了婚的女人深有体会。
跟别人分享自己的家,太难了。
弗吉尼亚·伍尔芙在《一间自己的房间》中说:“女人要想写小说,必须要有钱,再加一间自己的房间。”
她的理由是:“心灵的自由正依赖于物质……我之所以要求你们去挣钱或拥有自己的房间,就是要你们活在现实之中,不管我是否能将之描绘出来,那都将是一种充满生气、富有活力的生活。”
05.得体的退出
对于追寻心灵自由的女人来说,就算不写小说,也都需要拥有自己的房间。
比如有些人喜欢一到家就脱掉内衣,洗完澡裹着浴巾出来随意晃,如果和长辈一起住就会觉得个人空间变小了,自由度降低了。
有婆婆在,就要照顾她的情绪,就无法全身心放松,尤其是对方越朴实勤恳,心理压力就会越大。
看到长辈那么勤快,自己不做家务会觉得愧疚,做了,又觉得累。
这种难以名状的小不适感并不是嫌弃婆婆,而是心理空间被侵占、精力被消耗的感觉。
隐性的细节蚕食着我们,会造成精神上的紧绷。
婆婆住到儿子家,还有现实的生活成本问题,就像白岩松在演讲时也说到过:“想要养儿防老几乎不可能,不是儿子不孝顺,而是一对小年轻上面四个,上面这四个顶上还剩两三个呢,请问他养得起吗?所以老人的第一位是攒健康,储蓄健康要比储蓄钱管用。”
人生行到中途,上有老,下有小,无比苍凉,灵魂想要突围,肉身却有重重枷锁。
车贷、房贷、孩子的奶粉钱、老人的养老钱、同事朋友的份子钱……像一座座大山压在中年人的身上。
年轻人有资本怂,老年人有依靠,唯独夹在中间的中年人,无路可退。
所以,她们想省下心力,去应对生活的锤击,不想被复杂琐碎的家庭矛盾、婆媳矛盾所裹挟,于是她们拒绝和婆婆们同住。
秉持“养儿防老”的父母们应该明白,父母与子女之间,本来就是一个渐行渐远的过程,教育学家尹建莉在《母爱是个逐渐分离的过程》中写道:“强烈的母爱不是对孩子恒久的占有,而是一场得体的退出。母爱的第一个任务是和孩子亲密,呵护孩子成长;第二个任务是和孩子分离,促进孩子独立。母子一场,是生命中最深厚的缘分,深情只在这渐行渐远中才趋于真实。若母亲把顺序做反了,就是在做一件反自然的事,既让孩子童年贫瘠,又让孩子的成年生活窒息。”
所以,婆婆们在有自理能力的时候,不要把自身的价值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活出自己的精彩,找到自己的快乐,而儿媳们在婆婆们需要照顾的时候,也应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多体贴,多理解,多包容。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我们都是大陆的一片。
关于今天的话题:婆媳同住矛盾多多,为什么那么多婆婆还是要跟儿子、媳妇住在一起呢?是享受好的生活条件?还是情感上过分依赖儿子?还是纯粹为了享受“多年媳妇熬成婆”对儿媳指手画脚的快感呢?您的婆婆是什么理由呢?欢迎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