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晚上,在班级群看到“早上到校时间改为七点半”的信息时,还以为自己看花眼了。紧接着,又接到了孩子班主任打来的语音通话,通知孩子到校时间改为七点四十。这时我才意识到改革的风真的刮到了我们这里,心里一阵窃喜。
虽然每天只晚了半个小时到校,但这半个小时对孩子们来讲却意义重大。因为,在我们这里中小学的学业真挺重的。作为一个高考大省,高考录取分数高,参加高考人数又多,竞争激烈,这无形中给学校和家长增加了压力。再加上一些家长望子成龙,用各种辅导班把孩子的周末时间安排得满满的。以至于有的孩子周末得不到充分休息,上课时哈欠连天。现在到校时间推迟了,孩子又多了半个小时睡眠时间,我也能多半个小时睡眠,这真是个好消息。这不,新时间表执行了一周了,孩子们脸上也多了些笑容。
不知道这个好消息能持续多久。对于自控能力强的孩子,他们能适应变革,能利用好自己的时间。对于那些自控能力差的孩子,多些睡眠时间少些睡眠时间,对他们来讲,不会有根本性的变化。
周六,二月二,回娘家。上次回家还是正月初六大侄子订婚那天,一晃又二十多天了。虽然上班的地方离家里也就一百多里,但周内忙于工作和孩子,周末接送孩子上特长班,我很少有时间回娘家。周六一早,先送老大去书法班,提醒她带公交卡,提醒她放学后自己坐公交车回家。安顿好老大,带着老小去车站坐车。大姐因为店里临时有事,只能在家看店。二姐早早地在县城车站等我,坐着二姐的车回到了心心念念的母亲的小院子。
这个我生活了将近三十年的小院是我情感的寄托。走进小院,一种幸福的感觉在心底升腾。母亲的微笑,温柔的话语,只有在这个小院里我才感觉自己还是个孩子。刚坐下不久,母亲就张罗着要给我们做午饭,就像小时候放学回家母亲就给我们做好饭一样,她总是担心她的孩子们会饿着。仔细端详这个小院,屋子虽有些破旧了,院墙也有些向外倾斜了,但她在我心里仍是最美的。小时候觉得这个院子好大好大,从厨房跑到堂屋拿东西要跑好久;小时候,院子里养着猪,养着牛,还养着一群鸡;小时候,东屋门前有棵大枣树,喜欢用长棍子打枣,品尝那些脆甜可口的枣子。后来,长大了,离家求学,但最期待的还是放假回家的日子。再后来,工作了,成家了,离小院越来越远。但心中无时无刻不惦念着小院,惦念着小院里的双亲。于是,每隔一段时间,我们姐妹三个就约定一起回家看父母。在这个小院里,有我们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有生我养我老父母,更有我不能忘却的记忆。
返程时间到了,母亲把最新鲜的菠菜、小蒜苗择干净,整齐地放在袋子里让我们带走。纵有万般不舍,也只能在母亲的目送下慢慢远去,不敢回头。
周日,在线参加省里统一组织的AI教育技术培训。
给我们培训的是湖南株洲的何其钢老师,何其有幸能再次听到何老师的课。七八年前,我曾经自发在新教育网络实验学校学习,选修过何老师的“王子微课”。当时何老师引领我们把“极简教育技术”运用到教学中,提高了孩子的课堂参与率。何老师还教我们用“草料二维码”小程序给每个孩子生成自己的二维码,查看老师对自己的评价。后来,我考到了市里的学校,又有了三宝,感觉时间越来越不够用,就中断了坚持六年的新网师学习。没想到八年后,能再次听到何老师的课。而何老师真不愧走在时代最前列的信息教育老师,他用生动有趣的语言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给我们解读新形式下教师如何运用AI技术赋能自己的课堂教学。一边听,一边做笔记,我好像又找到了以前那个上进的自己。
晚上七点半,听毕老师分享的《认知觉醒》解读。虽然会议只持续了半个小时,但毕老师的精彩分享让我受益匪浅。在这个喧嚣浮躁的社会里,我们要学会静下心读书,读自己,走出舒适区,挑战自己。因为只有认知觉醒,才能走出舒适圈,才能遇见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