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春节前后,浩浩荡荡回家过年的行人大军,背负行囊充满了车站、机场,充满在大路小路上,无论是回家,无论是出发,对他们而言,回家过年,就是一场别样的旅行,而对大多数农村人尤其如此,他们大部人只是回到出生的原点作短暂的亲情旅行,见见父母,见见儿女,见见亲戚,然后又开始自己一年又一年的奔波。
现代文明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可以说一日千里,无论你如何怀念与留恋都无法改变。
以前回家过年,除了家人还有很多同龄人,去了这家去哪家,谈谈天说说地,呆上几天都走不过来,如今几十号人的发小队伍只有十几个人了,有的在城里购了房子,水电暖齐全一冬天也不回来,有的儿女已结婚随儿女看孩子在外地,有的打工赚钱也不回来过年,回来的大家约在一起见见面就了事啦,再没有东家吃西家喝的景象了,都想着这初六后去哪里干活挣钱,都忙呀!
当村主任的同学告诉我,我们这个近三千口人的村子,每年的新生婴儿不到十个,而且留在村里或在村上学的不足一半,没有人村里自然热闹不起来,孩子是未来呀!
记得我上学时,因孩子太多还迟上了一年,第二年没办法村里才收了两个班,分甲班乙班,每班都有五十多个学生,而现在全村一到六年级也不足五十个学生了,全县闻名的村中学,变成默默无闻的村小学了。
农村的的萧条与萎缩,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农耕文明发展的肿瘤与病毒,无时无刻在挑战着烙在我们骨子里优秀的耕读文明的基因与神经。
今年回家过年,我深深体会到回村过年的人越来越少,停留的时间越来越短,农村的年味越来越清淡,让我这个从农村走出来的孩子总觉得有一丝丝凄凉与不甘,农村
与家仿佛与我渐行渐远,变的漠糊,变的生疏,变的你快认不出来,如若不是门前的春联与大红灯笼提醒你,你还真会忘记这是在回家过年,已往过年村中成群结队戏耍的孩子不见了踪影,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吵闹声也销声匿迹,只有偶尔传来的锣鼓声,听说是村民为正月十五热闹做准备,才给这静静的山村增忝了过大年的气氛。
在农村静静守护的现在大多是老屋老树老院落,只有他们坚守着生我养我的这片热土,每每回村迎接我的,也是我儿时熟悉的它们,虽然他们变的苍老陈旧,甚至有些破烂不堪,有的破败,有的枯萎,但他们是最忠诚于于这片土地的守护者,也是他们一次又一次的勾起我儿时的记忆与美好,想起农村上世纪时期的包产到户繁荣与执火朝天的场面,是这里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先河,最先吹响亿万人民富强的号角。但温饱问题解决以后,人们好象再不留恋这块土地,人们发疯似地走向外面的世界,离开家园,走向城市。
现在的农村,四五十以下的的人已很少从事田间劳作,很多人已不识农田耕作,偶有劳动也是收麦秋收帮一下忙,基本都是雇人雇机器,家庭收入基本靠打工。多年来,农村巳很少有人盖新房,无论条件好坏,一谈结婚先得在城里买房子,村村如此,家家如此。大有宁肯过流浪的打工生活,也不想扎根农村,改变农村,特别是一些即无资源,又无企业的农村,一个村的人遍及了祖国的大小城市,大小厂矿,他们离开村庄,离开家,渐渐适应了外面的生活,也带走了儿女,除了哪块责任田,那孔窑洞,当然主要是他们的户籍还标注他们来自于这里外,很多人巳经不在回到这里,他们已经失去了农村的家,农村的根,唯有记忆是他们的愁与痛,为了生活或许就应该这样。
春节作为中国最具农耕文明的传统节日,浓缩了传统文化的精华,人们要祭祖祭天地,敬神灵敬父母,以家庭家簇为单位,感恩自然,传承孝道,尊老爱友,承上启下,通过众多的礼节和习俗,一代又一代的丰富着优秀的民族文化。
如今的农村过年,礼节变的简洁而明了,去掉了很多习俗礼节,没有哪些庄重的仪式感,有于新的一代没有了耕作劳动,对土地也没有赖以生存的情感,有亲朋大多外出打工,缺少日常的相处,亲人间情分也生疏了许多,人们着眼于末来,农村涌向城镇,涌向有活儿干能挣钱发家的地方,年轻人则更涌向大城市,县城的走向市区,市区的走向省区,向最前沿的城市集中和发展,家已成为一个流动符号,不在是簇人共同居住的地方,农村人,城市人都一样,围绕着儿女转圈,人们的脚步变快了,人们的心变浮了,很难静下来享受自然赋予的一切美好。
农村的道路已很少人用脚步去踩踏,取而代之的三轮农具车,更少有人去观察去体会这片土地的变化,更多的是强取,而不是补给,农村或许就象祖先的坟墓,只有每年的清明节,才会迎来后人的光顾,对大多数人而言,生于斯长于斯的农村,也许只有每年的春节,才能迎来儿女们的旅行与逗留,它更象一位留守人,眼看着子孙们一个个远走高飞,而有无可奈何!
时代的发展,理念的变化,人类社会从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已经完全颠覆了人们的传统思维与生活方式。农村的兴与衰,悲与欢,都会留下人类文明的足迹,就象人生是一场旅行,她对于我们而言人人都是过客,在这个春节里,你能否回去过年,能否去亲近养你的乡村,她都不会有怨言,有寂寞,因为她坚信,在你的心里一定有更好的期盼,她不再期盼你衣锦还乡,光宗耀祖,而是期盼你走的更好!走的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