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景萧
在昨天的《别再要书单了!选书,自己来!(内附选书方法)》中,我向大家阐述了自己选书的重要性。一本符合兴趣的书自己选了,读了,才能从中获得成长。可因为读书很重要,想要阅读的书目太多,大家又陷入了另一个怪圈——盲目追求阅读量。
我们认为读书很重要,所以我们打开书,逐字逐字的读,一本书读过之后放在一边,去追求所谓“一天一本书”,“一年三百本书”之类的庞大阅读量。然而我们从中收获了什么呢?我们只是收获了庞大的数字,内心的满足感,以及“我读透了所有书”的错觉。
《如何阅读一本书》中讲到,阅读分为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很多人完成了基础阅读,即花几个小时逐字逐句地读完了一整本书;又有大部分人在基础阅读前后花费几分钟,看看书的题目、目录。简介,想想它主要讲了什么,这就完成了检视阅读。可之后的分析阅读,主题阅读却鲜有问津。
请你拿出自己最近读的一本书,问自己这样几个问题:
这本书主要讲了什么?
你能否用自己的语言诠释这本书?
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你赞同作者的所有观点吗?为什么?
作者有什么观点是你不赞同的?如果是你会怎样想?
这本书给自己带来了什么?自己在其中获得了那些成长?
如果你能详细回答出上述所有问题,那么恭喜你,你已经完全吃透这一本书了。可我想,或许大部分人只能回答出其中的一个或几个问题吧。
阅读一本书,至少要做到的步骤是分析阅读。而由此,一本书至少要逐字逐句地读两遍。第一遍完整地读完这一本书,找出书的主要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诠释它;第二遍则要找出作者的所有观点,辩证地看待这些观点。你是否同意这个观点?你的理解是什么?想明白这些,才算是与作者进行了有效的沟通。第二遍读完后,如果有哪个观点不同意,或者没有完全理解,则要找到那个部分来进一步精读。读完之后,记录下自己的感悟。不一定非要读后感,即使是只言片语写在书中的某个角落,在下一遍阅读的时候,也会让你更加有所收获。
如果两遍、三遍并没有让你完全理解,完成分析阅读,那便要继续读下去。接着读也好,隔几天再读也好,一定要完全明白书中的一切,再放心地离开这本书,寻找下一片净土耕耘。古语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是这个道理。一本书,只读一遍,收获只有米粒大小,甚至不能称为收获。只有一遍又一遍地读,一遍又一遍地理解作者的观点,一遍又一遍地与作者进行沟通,才能完全地理解书中的意思,才能缩小自己与作者的差距,真正读透一本书。而这些,是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
同样,在大学生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一天一本书,一周一学期。说的是考试周前临时抱佛脚的同学们,一天读完一本专业书,一周复习完这一学期所有的课程,才有可能考到及格。一学期的工作压缩到一周,是不可能把它完全理解的。读书也是一样,把三四天甚至一周的工作放在一天完成,又有谁能完全读透呢?
追求阅读量不是不好,而是我们不能盲目。数量并不代表质量,书在精而不在多,一年读三百本书的人从中获得的收获或许不及一年读二十本书的人。当然了,精读过度也不是什么好事。如果一本书在一周的时间也没有理解透彻,那就先放一放,待自己阅历多了,读的书多了,再去回头读它,或许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看到这里,你还想要盲目追求阅读量吗?
感谢您的阅读,喜欢这篇文章的话,留个小红心呗~~
我是景萧,一个快要大二的未来女法医。专注个人成长,专注分享成长。我认为成长最重要的是践行,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