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在这个智能时代,我们每个人都太忙了,手机、邮件、微信、新闻、微博、办公软件……我们在各个应用之间来回切换,恨不能24小时眼睛都盯着手机屏幕/电脑屏幕,我们不断接收各种信息,最新热点、最新电视剧、最新报道、最新歌曲……生怕错过了外界的重要信息。
拿着手机不停刷朋友圈,看知乎、刷抖音,看微博,即便刷不出东西,也会习惯性下拉。当刷不出来新信息的时候,我们就会感到无聊,无所事事,内心空虚。到晚上拿着手机依然不舍得睡去,刷剧、刷新闻、刷微博,刷到眼睛睁不动,才会拖着沉重的眼皮睡去,第二天醒来头昏沉沉,毫无精神,到晚上再次循环。
后来我们发现,我们越忙,越紧张,最后越焦虑。
02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两点:
1、我们获取碎片化信息的成本越来越低
目前互联网和手机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我们能接触到的信息呈爆炸性增长,我们比以往更能接触到各种热点、新闻及推荐的消息。
现在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各大平台(包括购物、新闻、音乐、自媒体、视频等),都在采取大数据+算法的方式进行智能推送,会将你想看到的内容,通过各种方式,及时推送到你面前,我们触手可及,我们随处可见。上个厕所的时间,我们都可以刷剧、刷微博、刷知乎……
各大平台的内容生产者(包括新闻、头条、自媒体、视频制作者等),也在想方设法去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吸引消费者的目光,占据消费者的认知资源,不断产生消费者想看到的信息,而不是真正有用的信息。
前两天我妈问我:“怎么全国这么多侏儒症患者?到处都是”。我当时在想,全国侏儒症患者的人数应该比例很低,毕竟这不是一个常规的疾病。我问了原因,原来是她在抖音里之前看了关于侏儒症患者的视频,然后接着就被推送了好多类似的视频,导致她产生了很多侏儒症患者的认知。
我们现在接触的各种渠道,也是通过类似的方式,在不停推送消息给我们,我们不停的接收到我们想看到的消息,我们愿意看到的消息。
2、大脑对于信息的刺激阈值越来越高
当我们的大脑习惯了不停的高刺激,提高了阈值后,想停下来去做一些低阈值的事儿(比如专注看一本书,学一项技能等)就不太可能,因为“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玩游戏是高刺激、看网剧是高刺激,因为会有不停的反馈给你,来刺激你的神经,因为游戏中有不停的奖励,网剧中不停的搞笑/情绪煽动。
看书、写论文、做方案是低刺激,因为需要抛弃杂念,且过程一般是简单枯燥的,更重要的一点是反馈并不是及时就能获得,需要时间长了才有效果,但我们已经没有耐心。像乔布斯冥想是摒弃杂念,适应低刺激的过程。
03
长期以往下来会有3个不好的后果:
1、长期接受碎片化信息,导致我们难以进行深入的思考;
因为碎片化信息的特点:短平快,为了传播更快,简化了内容和认知成本,造成的结果是很多信息是不全面的,只呈现部分信息给你;很多逻辑是简单的,非A即B,或A就是B,再复杂的逻辑就不利于传播了。
而深入的思考需要考虑前因后果、需要寻踪探源、需要多层逻辑推演,最终才能有所收获,而这些在我们如此忙碌,如此焦虑的情况下,越来越难做到。但恰恰是深入的思考,才是我们大脑有所收获,能够有所产出的前提。
2、我们习惯了高刺激,丧失了专注力、注意力分散;
我们习惯了新鲜刺激,看书的时候总想拿起手机看看有没有朋友圈刷新、有没有网剧更新、有没有知乎答案、有没有微博头条……很难坚持几个小时去专注做一件事儿。时间长了,注意力就无法集中。
诺贝尔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尼曼的著作《思考,快与慢》中提到:人类的思考模式可以拆分成快思考(情绪大脑)和慢思考(理性大脑)两个系统。前者是依赖直觉的、无意识的思考系统,后者是需要主动控制的、有意识进行的思考系统。很多时候会由快思考系统占据主导,但快思考的直觉存在很多缺陷,容易导致种种偏见和失误。我们应该有意识的地用慢思考系统去弥补,提高决策质量。
3、我们的想法、思考方式越来越趋于大众,从众心理越来越明显;
我们接收的被推送的信息,大数据和算法将同类信息/热点信息推送给类似的人,目的是为了让你得到你想看的东西和大家都看的信息。
这就会导致一个结果,你看到的热点,大家都看到了,你接受的观点,大家也在接受类似的,比如一个网剧的火爆,全公司的人都在追,同一个热点事件,全公司的人都在看某个专家的分析,你不看都显得你跟不上时代,显得你找不到共同话题。
长期处在类似信息的包围之中,输入的信息趋同,大脑又没有深入的加工思考,产出的信息就会趋于大众。
04
针对当前问题,我们可以参考如下方案:
1、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接受;
别让别人的大脑代替你的思考,不要成为等待信息喂养的生物。我们还是要基于自己的需求和兴趣,主动去进行探索,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我在之前的文章《如何高效学习,只要掌握这一点》中提到过主动和被动的差别是如此之大,直接影响了我们的思维。
要以目的为导向,带着问题去阅读、去检索资料、去咨询专家,并对接收的信息进行整理、关联、编码加工,最好是能输出(可以参考费曼学习法:你的讲解能让一个没听过的人理解才算是真正的学会)。
2、将碎片化信息纳入你的知识体系;
碎片化信息只有纳入知识体系中,才不是散乱的,漂浮在你的大脑中。有序地去吸收碎片化信息。我所理解的聪明人或者专业的人,在知识结构方面是结构层次清晰的,节点的联系是多样的。这样的联系使得在知识的提取和应用方面会更高效,更能接近本质。
3、定期清理你的大脑;
定期清洗大脑,比如有几天大脑昏沉沉,无法思考的时候,不妨做个实验,简化接收信息的来源,比如关闭部分APP,让手机休息,中午睡午觉,晚上洗澡早点睡,甚至可以采取冥想的方式,都是放空大脑,适度休息,定期清理杂乱纷繁的碎片化信息,杂乱的信息少了,你发现其实并没有影响什么,反而心里不那么焦虑,精力比以前充沛。
05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并不是完全否认我们接收外部各种智能方式带来的碎片化信息,毕竟短平快的信息对于我们了解最新动态、掌握最新资讯是非常好的方式,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要主动的、带着清醒自我意识的状态下去接收信息,去掌控自己的情绪,去排解自身的焦虑,别被应接不暇的刺激裹挟着转个不停。
或许你的信息供应者,你以为是提供信息,实际只是把你当做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