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童年时期的小伙伴,就要提到我家的那条胡同。一条狭长的南北胡同的东西两边住着六户人家,那时基本上每家都有2、3个孩子,胡同里和我年龄相仿的有“高峰,振峰,巍巍,红兵”,也都成为了和我一起穿开裆裤长大的小伙伴。上小学以后,在一块玩的小伙伴就更多了,从村头到村尾,从房前屋后到田间地头都留下过我们玩耍的身影和欢快的笑声。
那时候的玩具都是就地取材,大多数都是手工制作。男孩子主要玩的项目有“玩泥巴,摔洋牌,打陀螺,弹玻璃球,斗鸡,捉知了,摸瞎,藏老母,滚铁环,下象棋,老鹰捉小鸡”,女孩子主要玩的有“跳皮筋,丢沙包,来石子,跳绳,跳房子,踢毽子”。因为当时没有手机、电脑,这些游戏基本上都是在户外进行,所以当时几乎没有“近视眼”。
我小时候长的高一些,也有力气,“摔洋牌,斗鸡”都是我的拿手好戏,玩的是乐此不疲,哈哈。
当然我们也玩过高级的游戏,保证城里的孩子没玩过。说“高级”一点也没错,因为它是真的高。夏天的时候,我们会找一棵比较粗壮的桐树,几个小伙伴一个个爬上去,然后选出一个人,用布条蒙上他的眼睛,在树上摸瞎。你说这个游戏是不是很“高级”?不过这个游戏还是比较危险的,如果我的孩子现在要玩这个游戏,我是不会同意的。当时也真是天不怕地不怕!
还有一个“人造飞车”的游戏:把一个“拉车”的车轮绑到另一个“拉车”的左侧车把的中间,留出一截绳子当缰绳,选一个高大壮实的伙伴当司机,双脚蹬着前面车轮的两边控制方向,身体后倾,勒紧缰绳;其他小伙伴把车子推到无人的下坡路后赶快爬上“拉车”,然后跟车子一块冲下去,刺激不?
想起儿时的场景,还会出现几个这样的画面:
一、一群小伙伴,推着和自己差不多高的二八大杠自行车,到平整宽广的“麦场”骑车兜圈子。
二、雪停的早晨或午后,一群小伙伴在雪地里滚雪球、堆雪人、打雪仗。
三、我家院里有颗枣树,每当成熟的时候,我父亲就爬到书上用力摇晃树枝,我和姐姐在下面捡枣。
每当想起童年的往事,心情总是不自觉的放松和愉悦!虽然那时候没有新衣服穿,没有肉吃,那又怎么样呢?纯粹的快乐是无关乎这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