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总是能唤起人心底不同的思绪,就如这段时间的天气,阴晴不定。
既有追思已逝先人的忧伤,又有向往三五成行去踏青的欢乐。
既有春光无限,百花齐放,一扫整个冬天的阴霾的明朗。
又有斜风细雨,连绵不断,望景却步的踯躅。
不出去吧,记挂着那远处的繁花似锦,担心会错过了开得最盛的花期;
出去了又担心被连绵不断的细雨弄得一身湿。
就如下面这首诗。
【一首诗】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杜牧《清明》
清明时节,古代的人们就非常重视,大多数人会赶回故里,与家人团聚,一起祭拜先人。
可是这个时节雨水特别喜欢光顾。
清明节前后的雨不同于暴雨,倾盆而下;
也不同于雪花纷纷扬扬地撒下,那是一种飘渺、似有若无的朦胧感的雨。
诗人杜牧用“纷纷”两字,形容得恰到好处。
看雨的人心生缠绵,在这雨中赶路的行人却没那么舒服。
古人赶路真的是赶路,没有方便的代步车马,徒步行走。
雨中赶路,可没有想象中的浪漫。
不一会儿就把头发濡湿,让衣服蒙上黏黏的水雾。
本来单独赶路已经够惆怅了,再遇上这雨丝风片,心境是越发凄迷纷乱。
愁绪就如那“纷纷”的雨,浸满了心间,这“断魂”也不是没来由的。
抬头四望,心想要是能够找个歇脚的地方该是多好呀。
可以擦擦脸上的雨水,烘一下湿哒哒的衣服,再喝杯小酒去去寒,那是再好也不过的。可是哪里有酒家呢?
这荒郊野外该向谁问路?
幸遇一个梳着总角的牧童,巧妙的一个宾语后补。
牧童抬小手指着远处的一处地方,只见朦朦胧胧的远处有一抹粉红杏花,依白墙之处若隐若现。
那个“遥”不是远的看不到,而是有点距离,但又目之所及,却看不真切的那种。
杏花村不一定是这个村就叫杏花村,也不一定指酒馆叫杏花村,而是指藏在杏花深处的小村庄。
那画面就如一副水墨画般,呈现在赶路人眼前,让人顿时喜出望外,一扫路上单独雨中赶路的阴霾。
一首诗,寥寥数字,勾勒了多幅水墨画面。
这首古诗的意境亦步亦趋,层层叠进,余韵缭绕,魅力无穷。
【一个故事】
春秋时期,荒郊野外,衣衫褴褛的一行人踉跄而来。
这行人已经断粮好几天了。
谁也想不到,这群人中藏着未来的一代名君晋文公重耳。
重耳此时尚是公子,因为父亲晋献公有个年轻貌美的妃子丽姬,为了让她自己的儿子继位,她先是设计害死了重耳的兄长也就是太子申生,又要来迫害重耳。
重耳为了躲避丽姬的迫害,带领一众忠诚的追随者逃离了晋国。
一路忍饥挨饿,受尽煎熬。
这天实在受不了,晕倒了过去,众人惊呼,七手八脚地又是掐人中,又是倒水。
只有大臣介子推走向远处,不见了踪影。
不一会儿,介子推一瘸一瘸走过来,声称讨回了一块烤肉。
众人皆喜,让予公子重耳吃了。
重耳吃了顿时体力恢复,才从介子推的伤口知道了吃的是介子推自己从腿上割下的一块肉,感激涕零。
他们颠沛流离,历尽艰辛,寻找到了支持者。
19年后他们回到晋国,公子重耳成了赫赫有名的晋文公。
重耳做了国君之后,重赏了当初跟随他流亡的一众随行人员,只有介子推拒绝了受封,带着自己母亲隐居绵山。
晋文公遍寻不着介子推,为了逼介子推出山,便在清明节的前一天下令烧山。
不料这一烧没逼出介子推,反而把介子推母子烧死在一棵柳树下。
晋文公为了纪念介子推,传令今后每年的清明前一天,禁止生火,大家只能吃未经烧煮、生冷的食物。
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一个故事,告诉我们古人是如何忠君护主的。人只有心怀信念,方得人尊重。
【一个习俗】
寒食清明本来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就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清明则多出游踏青。慢慢的这两个节日就混为一起了。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儿女“饮水思源”优秀传统的集中体现。人们在这个时节,上坟、扫墓、祭祖,缅怀先人。
清明又是二十四节气中重要的一个节气,暖阳回升,春光明媚,气清景明,万物皆洁齐而清明。
所以清明是唯一一个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日子。
清明的习俗是丰富多彩的。
扫墓始于周代,古代帝王将相在这一日行"墓祭“,后来就慢慢的为百姓效仿。
除了扫墓外,人们还有在此期间踏青、放风筝、植树、插柳等活动,柳条在这一时期特别容易成活,故有“无心插柳柳成荫”之说。
一个传统习俗,流传的是传说,寄托着自古以来人们对先人的感恩与敬畏,和对未来美好的期盼。
(本文由幽谷轻尘原创,图片来自网络。原创不易,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