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 《论语》篇(一)
学而篇第一
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孔子论述有下言:“学了知识并能够、不断地去温习它,不是也很开心吗?志趣相投的故交,远道而来探访友,不是也很快乐吗?别人不赏识自己,却能不怨恨人家,这是有修养君子。”
原文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译文
孔子学生有子说:“为人孝顺父母亲,并能尊重其兄长,这人会触犯上司,这是很少见到的。不触犯上司的人,却会去造反作乱,这是从来没有的。君子致力于根本,根本建树起来了,道也由此而产生。孝顺父母尊兄长,这是仁爱的根本!”
原文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
孔子论述有下言:“花言巧语打动人,谄媚面孔讨好人,这人缺少仁德心。”
原文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
孔子学生曾子说:“我每天都反省着、以下这样三件事:在替别人办事情,是否尽心竭力了?在和朋友交往时,是否诚实可信了?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已经复习了?”
原文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译文
孔子论述有下言:“治理拥有兵车数、上一千辆的国家,处理政事要谨慎,而且要恪守信用;节约费用惜民力,农闲季节征劳力。”
原文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译文
孔子论述有下言:“弟子在家孝父母,出外应尊重兄长;言行谨慎并诚实,广泛友爱待大众,亲近具有仁德者;这些做完有余暇,就可学习诸文献。”
原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译文
孔子学生子夏说:“若一个人是能够、崇尚贤德轻女色,侍奉父母尽全力,服事国君能献身,与友交往讲诚信。这种人他虽然说:他没学习受教育。我也说他有学问。”
原文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译文
孔子论述有下言:“君子自己不厚重,那就不会有威望;学习知识难稳固。坚持忠厚与诚实,不交品劣的朋友,有错勇于去改正。”
原文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译文
孔子学生曾子说:“慎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这样百姓的道德,就会归于淳厚了。”
原文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译文
子禽他求问子贡:“老师每到一国家,总是能先了解到、这个国家的政事。这是求问得来的?还是人家告诉的?”子贡他听后回答:“老师靠他的温和、善良庄重和俭朴、谦逊美德获得的。老师了解的方法,不同别人的方法。”
原文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译文
孔子论述有下言:“应当这样观察人,当他父亲在世时,应观察他的志向;当他父亲去世后,应观察他的行为;三年之内不改变、其父生前的作为,他就履行了孝道。”
原文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译文
孔子学生有子说:“礼的作用是这样:处事和谐为可贵。先王治国的政道,也以和谐为可贵,无论大事和小事,都会依照和谐做。有行不通的事情,是知和谐之可贵,而一味地求和谐,不用礼来加节制,这样也是不行的。”
原文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译文
孔子学生有子说:“说话能够有信用,这就符合了义理,诺言就能够兑现;态度恭敬近于礼,就可免于遭耻辱;依靠都是亲近人,诸事可行受崇敬。”
原文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
孔子论述有下言:“君子不求食饱足,不求居住的安逸;做事勤快又敏捷,说话谨慎且小心,接近有道德的人,辨正自己的错对,他可说是好学人。”
原文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以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译文
子贡他求问老师:“贫穷而不会谄媚,富有而不会骄横,这样的人怎么样?”孔子对此回答说:“这也算是可以了,不如贫穷乐于道,富有喜好礼的人。”子贡继续求问说:“《诗经-卫风-淇澳》说:'加工牙骨与玉石,切呀磋呀求精美,琢呀磨呀获细白。'就像您说的意思?”孔子对此回答说:“端木赐呀从现在、可以和你谈诗了。告诉了你已往事,你能悟到未来事。”
原文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
孔子论述有下言:“不用忧愁去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应该害怕的倒是、自己不了解别人。”
为政篇第二
原文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译文
孔子论述有下言:“能以道德治国家,就像北极星那样,安居自己位置上,别的星辰围绕它。”
原文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
孔子论述有下言:“《诗经》有三百多篇,用一句话概括它:思想纯正情无邪。”
原文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译文
孔子论述有下言:“若用法律和政令,前来引导百姓们,并且使用刑罚来、整治百姓的行动;百姓只求免处罚,却是没有羞耻心。若用道德引百姓,用礼义统一百姓;百姓会有羞耻心,而且自觉走正道。”
原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
孔子论述有下言:“我从十五岁时起,就立志于学习了;到了三十岁时候,道德学问有成就;到了四十岁时候,通晓事理不迷惑;到了五十岁时候,理解人生知天命;到了六十岁时候,正确对待各种话,不会觉得不顺耳;到了七十岁时候,随心所欲做事情,不越准则和规矩。”
原文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译文
孟懿子来问孔子,想知什么才是孝。孔子告诉孟懿子:“不违背礼就是孝。”樊迟为老师驾车,孔子就对樊迟说:“孟孙问我何为孝,我答不可违背礼。”樊迟就细问老师:“这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这样回答说:“父母活着的时候,应按礼节来侍奉;父母如果去世了,要按礼节来埋葬,以礼来祭祀他们。”
原文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译文
孟武伯问何为孝,孔子告诉孟武伯:“你应深感到父母、为你生病而担忧。”
原文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译文
子游问孝于老师,孔子就对子游说:“如今所讲的孝是:赡养父母就行了。狗马都有人养喂,若无内心的恭敬,那么赡养父母亲,对比养活狗和马,哪有什么区别呢?”
原文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译文
子夏问孝于老师,孔子就对子夏说:“难的是要常保持、和颜悦色对父母。仅有事时子女做,有酒饭给父兄吃,这样能算是孝吗?”
原文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译文
孔子评述于颜回:“我跟颜回讲学问,他是整天不提出、不同意见和问题,如同一个愚呆人。可等事后我观察、他在私下的言论,发现他对老师话、全都能有所发挥,可见颜回不愚笨。”
原文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
译文
孔子论述有下言:“要像这样了解人,观察他所做的事,察他的目的动机,再从内心去了解,他的喜好与厌恶,如此一来一个人,怎能隐藏真相呢?怎能隐藏真相呢?”
原文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
孔子论述有下言:“能够温习旧知识,从中获得新体会;并能了解新知识,他就可做老师了。”
原文
子曰:“君子不器。”
译文
孔子论述有下言:“君子应博学尚德,不能像器具一样,仅有单一的用途。”
原文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译文
子贡求问于老师,怎样才能做君子。孔子就对子贡说:“应当先要把事情、做在没有说之前,做好事情后再说。”
原文
子曰:“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
孔子论述有下言:“君子普遍团结人,而不结党营私利;小人结党营私利,而且不团结众人。”
原文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
孔子论述有下言:“只是学习不思考,就会茫然无所获;只是思考不学习,就会怠倦无所从。”
原文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译文
孔子论述有下言:“如果专门去研究、片面异端及邪说,这会害人又害己,应该停止这种事。”
原文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
孔子论述有下言:“仲由听老师教你,怎样对待求知识:知道的就说知道,不知就说不知道,是聪明的求知法。”
原文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译文
子张想要去学习、谋求官职的方法。孔子教导学生说:“应当多注意聆听,有所怀疑的地方,先放一旁不用说,其余有把握部分,也要谨慎地去说,这样能减少错误;应当多做些观看,有所怀疑的地方,先放一旁不用做,其余有把握部分,也要谨慎地去做,这样能减少后悔。做到说话少过失,做到做事少后悔,官职俸禄在其中。”
原文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译文
鲁哀公他问孔子:“应怎样做能够使、百姓心中信服呢?”孔子回答鲁哀公:“把正直人提拔在、邪曲之人的上面,百姓就会信服了;把邪曲人提拔在、正直之人的上面,百姓就不会信服。”
原文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译文
季康子他问孔子:“要百姓对当政者、恭敬忠诚并勤勉,应该如何去做呢?”孔子回答季康子:“面对百姓的时候,态度庄重而严肃,他们就会尊敬你;你能孝顺父母亲,慈爱对待幼弱者,百姓就会忠于你;你若能够提拔起、有德有才的好人,教育能力差的人,百姓互相会勉励,并能加倍地努力。”
原文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译文
有人面对孔子说:“你为什么不做官?”孔子这样回答说:“《尚书》里面这样说:'孝是孝顺父母亲,又能友爱其兄弟。'能把孝悌的道理,施于政治生活中,就是参与政事了。为何一定要做官,才算参与政事呢?”
原文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译文
孔子论述有下言:“做人不会讲信用,不知他在社会上、怎么能够站住脚。就像牛车马车上,辕和前面的横木,没有连接的销钉,怎么能够行驶呢?”
原文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译文
子张来求问老师:“十世以后的事情,可以预先知道吗?”孔子就对子张说:“殷商以来继承了、夏朝的礼仪制度,减少的和增加的,那是可以知道的;周朝以来继承了、殷商的礼仪制度,减少的和增加的,也是可以知道的。将来如果继承了、周朝的礼仪制度,就是一百世之后,也可预先知道的。”
原文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译文
孔子论述有下言:“不应祭祀的鬼神,而你要去祭祀它,这样就是谄媚了。大义当前却退避,就是没有勇气了。”
八佾篇第三
原文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译文
孔子评论季氏说:“他用天子才用的、六十四人的舞列,在他家庙庭院上、进行奏乐和舞蹈。若对这种僭礼事,都能无视而容忍,还有何事不能忍?”决不能容这种事!
原文
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译文
孟孙叔孙和季孙,三家祭祀祖宗后,唱着《雍》诗撤祭品。孔子对此评论说:“《雍》诗唱的内容是:'协助祭祀是诸侯,端美主祭是天子。'这样诗句的意思,怎么能够使用在、你们三家庙堂里?”
原文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译文
孔子论述有下言:“做人没有仁爱心,怎么能实行礼呢?做人没有仁爱心,怎能运用音乐呢?”
原文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译文
林放问礼的根本。孔子就对林放说:“你所问的这问题,意义十分重大啊!就对一般礼仪说,与其豪华和铺张,宁可朴素节俭些;对于丧礼的处理,与其治办得周全,宁可哀痛悲伤些。”
原文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译文
孔子论述有下言:“文化比较落后的、夷狄部落有国君,但是确没有礼义;不如中原诸侯国,没有国君有礼义。”
原文
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为泰山不如林放乎?”
译文
季孙氏去祭泰山。孔子问学生冉有:“你就不能劝阻他?”冉有回答说不能。孔子对此这样说:“泰山之神还不如、百姓林放懂礼吗?难道它会接受这、不合礼的祭祀吗?”
原文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译文
孔子论述有下言:“君子没有什么事、要与别人去相争,如果一定有所争,那是比赛射箭了。比赛之时要这样,互相作揖并谦让,然后才能登上堂;赛完之后要这样,互相作揖再退下,输者应饮下罚酒。这争属于君子争。”
原文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译文
子夏求问于老师:“'笑容多么美好啊,眼睛多么动人啊,像用素粉打扮啊。'这几句诗是何意?”孔子就对子夏说:“这就如同绘画事,首先画上了色彩,再用白线条勾勒。”子夏继续问老师:“是说礼仪的产生,是在仁义以后吗?”孔子就对子夏说:“能阐发我的思想,那就是你卜商了。现在可和你谈诗了。”
原文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
译文
孔子论述有下言:“我能讲明夏代礼,它的后代是杞国,不能全证我的话;我能讲明殷朝礼,它的后代是宋国,不能全证我的话。这是因为这两国、历史文献和贤人、都有不足的缘故;倘若文献贤人多,我就可以证明了。”
原文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译文
孔子论述有下言:“鲁公举行禘祭礼,从第一次献酒后,我就不愿看下去。”
原文
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译文
有人问禘祭规定。孔子这样对他说:“对此我也不知道。知道这种规定人,对于治理天下事,那就好像把东西、放手掌上看容易。”孔子边说还一边、指着自己的手掌。
原文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译文
孔子祭祀祖先时,好像祖先在受祭;祭祀神明的时候,好像神明在受祭。孔子并且这样说:“如我没参加祭祀,像没举行祭祀礼。”
原文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译文
王孙贾求问孔子:“俗话说的与其是、讨好室内的奥神,那还不如实际些,讨好外面的灶神,这话是什么意思?”孔子对此回答说:“不是这样的说法,如果得罪了上天,怎样祈祷都没用。”
原文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译文
孔子论述有下言:“周朝礼乐制度是:借鉴夏商二代的、礼乐制度而建立,真是丰富多彩啊!我遵周朝的制度。”
原文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译文
孔子到了周公庙,每件事都问一问。有人对此评述说:“鄹大夫的这儿子,谁说他懂得礼呀,他一进了周公庙,什么事都问别人。”孔子听到后就说:“像这样做正是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