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并不厚,6万字左右。如果认真阅读,一小时就能读完。但是其中不少观点,值得我们思考。
最近李笑来老师备受争议,7月初有一段内部对话录音,在网上泄露出来,将他再次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这本书我认为是李笑来老师选择的回应方式。出过书的都知道,两个月之内,一本书从零到上市,速度非常快了。
我们在生活中都会用“韭菜”这个词,其实韭菜还能拿来表达更多的含义,比如我们会说“割韭菜”。那么“韭菜”这个词的精准含义是什么?可能并没有多少人对这个概念有深入分析和思考。
我们只是用“韭菜”批判一些现象,或者拿来骂人。比如当我们不喜欢某个人,或者觉得谁为了利益做了不靠谱的事情,就说这人在割韭菜。这样一次可以骂俩,表达效率也提高了。
在《韭菜的自我修养》这本书里,李笑来老师发挥了他的一贯强大的概念分析能力,对“韭菜”概念进行了深入的辨析。最后得出的结论是:
“韭菜”是在一个本质上非零和游戏的交易市场里,以为自己在玩零和游戏的交易者。
李笑来老师认为,交易市场并不是一个零和游戏,不是你赚我赔的过程。他认为,交易市场存在牛市和熊市周期,当遇到牛市,什么人都可以赚钱,垃圾投资标的也可以涨得很高;而当遇到熊市情况,哪怕是好好的投资标的,也可能会非常低价。
从这个角度,他认为由于市场并不是一个零和游戏,于是并不意味着你亏了钱,别人就赚了你的钱,赚和赔,和大周期行情有关。当大行情好的时候,大家一起赚钱,当大行情不好的时候,大家一起亏钱。
沿着这个逻辑,作者推出了韭菜的基本特征就是,在一个非零和的市场,按照零和市场的策略进行博弈。
也就是说,当韭菜走入市场,并没有真正的认识到市场真实的样子,只是被表面现象迷惑,用自己以为的想法,再加上本能冲动进行操作。而正是因为这种认知与实际情况的不一致,就会带来后续的各种系列问题。
如果你把握了这一点,那么再看这个小册子里各章的关于韭菜的讨论就非常清楚了。
在讨论细节前,我们再把这个韭菜的特性抽象一下,就可以进一步得出韭菜更本质的行为特征,那就是韭菜没有能力认知自己所处的环境的本质与真相。
当你没有把握事情的本质的时候,往往很容易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你很可能根据这些表面的情况作出反应,但是这些反应往往不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所以事实会证明你的反应是错的。例如:
开篇李笑来老师就讲到自己初入比特币时候遇到一次大跌,其实这次大跌,就是因为已经到了这一波行情的尾声。他当时作为一个“八竿子打不着的外行”,都通过新闻接触到比特币,知道这个事情很火并开始买入的时候,其实就到了一波行情的结束。
当一波好的行情结束之后,进入熊市。在熊市当中,人们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奇奇怪怪的情绪,以及各种稀奇古怪的操作,这些来来往往就造成了熊市的底部。
在书中李笑来老师还列举了一些韭菜比较有意思的行为模式。
例如看着K线图假想可以低买高卖(第14章);
认识不到时机的重要性,买错或者卖错(第5章);
买错了就说自己是价值投资,先开枪后瞄准(第7章);
不具备雄厚的现金流,遇到困难资金被套住失去耐心乱操作(第8章);
投资的时候没有对估测风险,不愿意观察学习,没有认识到真实的情况,没有对日常的波动进行监测,(第9-11章);
没有办法合理的把控交易频次,让交易所这个“抽水者”可以持续稳定的赚钱(第13章)
而当发生以上各种事情的时候,韭菜会对自己的行为逆向合理化,让自己变成一个“坏人”,却不去亡羊补牢(第3章),不是改正反思,而是合理化错误(第15章)。这些现象都有一个根基,就是无法清晰地认知真实的环境处境,只根据表象并按情绪反应进行操作。
而这是因为出现这样的现象,所以李笑来老师认为韭菜是自己割自己,因为韭菜没有办法意识到真实的情况,做错误的操作却全然不知,所以最后利益受到损害,却认为是别人欺骗他们。甚至韭菜还会自我欺骗,希望有更新的韭菜出现代替自己。(第13章)
针对韭菜的行为模式,在书中李笑来老师也给出了解决方案:那就是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不停地学习,不停地打磨自己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用自己的智慧独立做判断,能够承受住孤独。即使没有人讨论,没有人可以值得参考,也可以在交易中独处,有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有场外的赚钱能力,没有“表现”和“表演”的刻意和需求,保护好自己的大脑。在这些基础上,同时又可以认识到周期的变化,相信时间的力量,相信“持续存在”的力量,最终能“控制自己”遵守简单原理,不做傻事。
《韭菜的自我修养》这本书中,李笑来老师还对一些涉及到的争议的事件进行了回应,并且在书的附录针对于“比特币首富”的称号进行了说明。这本书相当于李笑来老师对于最近经历一些事件的内心独白,以文集的方式出版。
在战争中,我们其实都希望主场作战,获得优势。但是在当前舆论形势下,普通人并不具备舆论战场的掌控能力。而写书是一种很好的构建舆论主战场的方式。当一个人的影响力已经大到可以影响行业社会,而在公共空间说的话又极端容易被人误解,甚至被对手故意扭曲的时候,就会形成非常大的传播干扰。怎么去应对这些挑战,是非常考验智慧的。
李笑来老师通过文集著书的方式,在书中把他的理念、想法、理论、价值观详细阐述,在文字体系中传递出对于不同事件的态度看法,这一点有很强的借鉴意义。不过这要求传播事件的相关人有强大的写作能力。写作可以成为我们和这个世界对话的方式,新闻稿很快会过时,但是书籍作品却有流传的机会。从时间周期上看,二者不是一个量级的对手。
书中第20章《孤独是成功交易者最宝贵的品质》里面提到:
随着时间的推移,你的思考越来越深入,最终的结果就是……你身边没有谁能跟你讨论,没有谁值得你去参考——在一条路上走的越来越远,最终肯定形单影只,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到最后你会明白,你最终的收益和你的孤独程度一定会同比增加,高度一致。如果你在这方面害怕孤独,甚至连‘韭菜’都别当了,直接离开交易的世界吧,因为这里对你来说真的非常不安全。
古人有云“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在李笑来老师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在牛市,则通往财富自由,人人都有一次机会;在熊市,韭菜多做自我修养,等待正确时机。每个人都是孤独的,只能为自己的决策负责。
但是我们也要认识到,由于李笑来老师所具备影响力,关于其本人在信息传播上,也会存在很多干扰。这些干扰,既有蓄意操作的谣言,也有坊间八卦所无意造成的失真。社会上的每一个主体,都在努力传递自己的想法,达成自己的目标。在这个复杂的信息传播市场里,哪一个是真实的情况?
你有没有发现,这个场景其实和韭菜进入交易市场所需要面对的场景是一样的?
回到书中的理论,韭菜就是因为无法认清真实的情况,采用了错误的模型去应对真实的生活状况,就会出现被人割的情况。那么我们对于一个人的理解,对于一件事的理解,是不是也会存在类似的情况呢?我们有没有可能被传播挟持,在传播上,也变成了一根韭菜?
在读书的时候,有一个问题我一直在思考,行情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行情的存在,可以让“零和”变成“非零和”,并且触发韭菜的认知障碍。打破行情的是不是有可能来自于场外?也就是说场本身是有边界的。
当一波大行情出现,是不是因为场外有更多人认可,资金流入,从而市场是非零和的。但是如果放在更高的角度,是不是又是一种零和?
就像前几年,我们经常说太阳能是非常清洁的能源,是没有污染的。但是,却有人计算发现,生产太阳能电池硅板的碳排放却是非常高的。从这个整体的环境上看,其实还是存在污染的。
我们的世界实在是太大了,至少对于一个人的认知来说,根本无法完全装下。所以我们往往只是划定一个边界,建立一个系统,在边界之内我们讨论问题。交易场其实就是一个边界内的问题,而这个系统如果与外界有源源不断的能量输入输出,那么就不是一个零和的游戏,因为存在外在干扰。但是在更大的尺度下,我们如果能看到边界之外的边界,在第二层边界之内,是否可能就是零和的?
不过说回来,如果按照本书的“认知与实际不一致”的理论去思考我们生活的现象。你会发现,在进入任何领域的时候,都有可能被这个领域里面已经存在的人,利用信息不对称,或者利用我们认知和真实不一致进行变现。也就是那么多镰刀,总有一种割法适合你。只要当你的认知和实际环境的认知出现不一样,就会存在被人割韭菜的空间。你觉得你会被谁割韭菜呢?
所以你要做的就是提升你的认知,确保认知和真实的情况完全一致性的。活在真实的场景中,做正确的决定。
文章是不是这样就可以结束了?但是为什么你会这么想,这又是如何被引导的呢?这是不是又是一种韭菜的割法?当你被割了韭菜以后,割你的人会给你施予同情和悲悯么?
不一定。
事情上,能割你韭菜的人,往往具备一定掌控传播和媒介的能力。这样的能力可以直接驾驭你的思考,甚至可以告诉你:你被割韭菜了么?这是你自己的问题,你还要继续努力,这是你的认知与实际不一致的问题。
于是有意思的问题来了,当你在想如何不被人割韭菜的时候,你可能会因为四处寻找这个答案,而再被人割一次韭菜。所以李笑来老师在第20章给了答案,做一个孤独者。
“随着时间的推移,你的思考越来越深入,最终的结果就是……“你身边没有谁能跟你讨论,没有谁值得你去参考”。
割韭菜,是社会上具备影响力的人所具有的一种权力。权力可以造成认知的扭曲,就像质量大的时候,光线是可以弯曲的,因为空间场里被扭曲了。一本书就是一个非常好的认知场,至于你能不能进得去、出得来,就要看自己的本事了。这大概就是韭菜的自我修养的深刻含义了吧。
读完这本书,我在思考一个问题,那些已经在某领域具备一定优势的人,是不是一定要帮助后来者,获得同样的进步呢?这是一个政治哲学的问题。我的思考结论是,未必有这个义务,但是可以造出足够迷惑的相反的样子。统治其实就是暴力的,是一群人对另外一群的征收。统治阶级无法让所有人成为统治阶级,统治的永远是少数人,镰刀只能朝着一个方向。
从这个意义上说,韭菜是一种必然。只要你在不停的进步,总会经历一个韭菜阶段。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持续力,原创Scal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