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本周的主题是我所需要的,也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懂。同时也很有感觉和兴趣。但要写出来,作者究竟说了些什么不容易。
我说自己有感觉,是因为在很多年前自己就想过这些问题,但仅仅只是感觉,感受。缺乏深入思考的能力,到现在我也不知道该怎么想事情,该想些什么! 我估计很多人也和我一样,不知道想什么,或者这就是所谓的缺乏元认知能力。
首先要定义写清楚,在我的头脑中,写清楚是个怎么样的概念,写的让自己满意程度又是什么?
关于写作,我认可它有高价值。也想写好(目前好的定义是认真和清楚),但真的写,才发现自己很抗拒这件事,总是心思不在状态上,总是跑去做别的事情(简单,容易,快乐)。
对写作我还有不切实际的想法,以前连我自己都意识不到,对于写作时间(其实是思考时间),印象中特别深刻的是一个人花5个小时写了读后感(李笑来读书方法论),当时真的非常惊讶。对于我这种思维能力,而思绪容易飘荡的人,时间花的应该更多。我也对花几个小时想一件事情,作者说有时候花几个月的时间想。我觉得它不知道。或许真的没有得到深入思考带来的好处吧。我总是想,想那么多时间,没有用怎么办?能够改变什么吗?
由于做事情采取不同的方法,我和作者有不同的结果。我觉得不应该用成功和失败定义一个人,特别是定义一个人的价值。只能说作者的方法论比我的更好,更实际,更能够获得好的结果。无论如何,都不要情绪化抱怨自己,因为这没有作用。
在做事情上,李笑来怎么想的呢?虽然速成不可能,但是快速入门是有可能的,学习一样新技能的时候,先掌握最少必要知识之后马上开始行动,而后把注意力专注于改进上面。
我一般判断一个观念是否正确,是给自己提四个问题,这四个问题从自己的过去,别人的过去,自己的将来,别人的将来。只所以要加入别人,是因为有时候人看自己很难做到客观。
作者的方法是速成不可能,快速入门可能还必须,接受起步时做不好的事实,不介意丢面子。因为成长最重要。
而我可能确实是把学习和进步的流程想错了,进而做错了。
1 在过去的经验中,我遇到类似的问题,是怎么想的?最后的结果如何?假如我当时采用作者的方法论,是否现在更有好的结果?
在少年时代,学过书法,练了一年多吧,有次想自己写了付春联,觉得很生硬,太难看。最终还是撕了下了。虽然当时没有立刻放弃,但也只是拖延了一段时间彻底死心,但我确实不能够平静的接受自己的笨拙。不能够接受自己起步时做不好的状态。
而依照作者的观念,发现自己写不好对联,写的水平很差,应该平静的接受并继续练习下去,这会发生什么,成为一个书法家很难说,但水平一定不会太低。
2 在别人的经验中,是否也有类似的经历?如果他也采取作者相同的方法,是不是结局更好?
我几乎不注意别人怎么样,不过看留言也知道,那么多人都是采取和我同样的方法。
印象中有一个朋友,看了富爸爸后,去开始学习销售,想改变自己的生活,但几个月后还是去打工了。我没有问过他为什么放弃,但我猜是两个原因,短期看不到赚大钱的希望(业务员),现在的工作有些丢面子,很辛苦。
其实我这个朋友还是不好做样本,因为他在别人眼中是个LOSER .,我敢说他。是因为他混的不如我,要是比我混的好的,我就不敢评论了。
这肯定是短期期望过高,而长期期望过低。不过我总觉得这样想问题虽然乱套概念。还是没有说到了点子上。
3 将来假如GIVE UP myself 方法,采用作者的方法,按照常理,会发生什么事情,预测和比较下,是否结果会更是自己想要的?
这两天就可以运用这个方法,因为需要学习AM 。将来怎么样,是不好判断,但心情会好很多。太在意面子这件事情,会给自己很大压力。过分在意目前的笨拙表现,就会困在当下。而不是活在未来。比如学英文,总是看到当下的困境,很多单词不知道意义,不知道发音,语法也一无所知,看英文文字特别别扭。如果拉长时间看呢
4 假如别人也采用作者的方法,依照常理和经验,会发生什么,预测和比较下,是否结果是更好吗?
方法论要通用才用价值,
5 我想不明白,以前我是有对速成的害处对许多这些概念我是有认识的,但为什么我没有过的一天比一天好??反而过的一天比一天差?
现在的结论是自己反思的深度不够,可是我不知道怎么思考,不知道该想什么?目前我个这种情况定义为缺少一个思考的基本框架。
真的遇到问题,往往是茫然无措。凭经验和情绪处理问题。有认识也仅仅是模糊的感性认识。
作者有几个观念和方法论。
1快速成功不可能。
2迅速掌握最少必要知识
3 不怕丢面子的用
4 不断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