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应是一个轻松愉快的周末,但回想起班里的喜怒哀乐,心中五味杂陈,久久不能平静,用了一上午的时间写下了这篇教育随笔。
时光过的真快啊,转眼接六五班已经半个学期,一个班级有一个班的特点,一个班有一个班的可爱之处,孩子们活泼可爱,个个学习努力,成绩也很优异,但最近一个孩子的变化真的让我有些迷茫。
这本身是一个特别上进的孩子,成绩也是班级的中上等,但最近两个星期发现好像变了副模样,上课玩东西,跑神,课堂发言减少,和同学之间的关系也逐渐疏远,甚至还和其他班的同学打架,渐渐的,其他任课老师也陆陆续续开始反应情况,经过了一周的观察,确实如此,我便开始找他谈话:“孩子,你是有什么困难吗?有什么需要老师帮助吗……”一次又一次,男孩就只有两个字:“没有”,我又开始和妈妈沟通联系,让妈妈尝试着和孩子交流,也同样如此,最终妈妈说了一句话:“从小到大很少陪伴他,可能和这个原因有关吧!”我也开始反思自己,是自己平时对他管的太严了?也或许是孩子刚步入六年级,课程紧,任务重,孩子压力大?突然就像给他更多的关爱,这才六年级,不能任由孩子颓废下去,作为班主任,这是我的责任和使命,我便和数学老师商议,实在不行就把他调到学习氛围最好的小组,我也与班里其他同学进行了沟通,让班里男生主动和他玩,真心期待孩子的进步。
为人为师,是一场奔赴,是一场修行。面对孩子的这种情形,我感慨万千。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通过智能设备就可以方便的接触到网络环境之中,而种种不良信息在网络环境中肆意的滋生和蔓延。小学生抵御和辨识不良信息的能力较弱,因此在接触这些不良信息的过程中不知不觉自身受到影响,导致他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出现扭曲,更严重者有些学生甚至过度沉迷在网络世界当中难以自拔。
家庭教育是中小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一部分,家长忙于工作而疏忽对孩子的陪伴和照顾,或是直接将他们交给其他亲属进行看管,而长辈由于过于溺爱孩子,导致他们的的言语和行为缺少合理的管束,久而久之形成目中无人的性格。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形成抵触情绪和厌恶感,不愿与周围环境进行接触和交流,习惯于用暴力解决问题,导致问题学生形成。
作为教师,应注意到伴随着学生的年龄成长,他们的自我意识觉醒,对于自我价值的认知已经逐步建立起来,在内心层面上渴望自己成为一个独立的、有尊严的人。
因此教师在与他们进行沟通的过程中需要尽可能以平等的方式对待他们,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在教师面前得到了充分的尊重,获得教师的信任感。教师在沟通过程中可以运用一部分心理学的技巧,如在沟通的过程中让他们和自己一起以坐下的姿态进行沟通,降低他们的警戒心。教师需要明白问题学生的转化并非在短时间内就能显现出明显的效果,需要教师在不断的交流和沟通的过程中逐渐帮助他们打开心扉,认识到自身行为中的错误。因此在沟通过程中教师应避免过于急躁。
教育路漫漫,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就像鲁迅先生说的那样:“前途很远很暗,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面前才会有路,就让我们坚定前行吧,相信在路的尽头,总会有梦想挥手相迎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