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读朱自清先生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被朱自清先生想听歌又想的太多而放弃的行为逗乐了。先生心思就是多,就是点个歌而已,就纠结的不要不要的。虽然心里想的很,但狗屁的道德律偏偏又跑出来作怪。
当然我们说别人都是明白的,真要遇到事,落实在自己身上,纠结的情况也是难免的。就拿我今天中午的午饭来说,在早上女儿问到我在厂里吃还是在城里吃,我就想了一会才决定在城里吃。这样看来,我也是一个纠结派,然而我却当不起文人的称呼,只是一乡村野妇罢了。
所有纠结几乎都是基于对过去经验认知与当下需求的一种理不清。
朱自清因为自己的道德律压制了自己的想听歌的欲望。说白了就是死要面子,哪能做出花钱请歌姬唱歌这样的事呢?你是没有近听,但也不花钱远听了,难道花钱不对,不花钱远听就对了?这种道德律是虚伪的。
其实人在做一件事的时候如果硬着头皮在第一回拒绝了,接下来再拒绝就顺溜了。这也是朱自清先生拒绝了几回向他推销曲子的行为的原因。
明明心里是想听歌,结果犹豫来犹豫去,听不成了,徒留遗憾。
以前在哪里看过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个姑娘跟姐姐逛公园,公园门口有卖花环的,戴在头上游逛照相特别好看。
因为姐姐嫌贵不划算没有让买,结果进了公园里就没有卖的了,而这位姑娘就眼睁睁的看着其她的姑娘们戴着花环开心的游玩,自己始终玩的不是那么开心,像朱自清一样逛出遗憾来了。等到了出口再看到卖花环的已经没有兴致买。
有些体验它是稍纵即逝的,错过去了真的就只能遗憾了。
关注当下,只要不违法,要比不要要舒服。
机会当前,请选择要,比较靠谱
历史上一个著名的因为犹豫而错失良机的案例就是鸿门宴。
“竖子不足与谋”,范增也是伤透了心。关键时刻,杀伐决断莫犹豫。当要与不要摆在面前,选择要比较靠谱。
而“红佛夜奔”则是一段当机立断的佳话。
红拂女是杨素府上一位手执红色佛尘的女子,聪慧灵秀,见识不凡;李靖是一位文武兼备的男子,英俊潇洒,文采风流。
一日李靖到杨素府上拜访,本来想投靠他,结果被杨素轻慢,在侃侃而谈之地,红拂女侍立一旁,颇为倾慕,在李靖离去之时问得地址,趁夜色沉沉,就投奔而去了。
后遇虬髯客,三人结为莫逆之交,在风尘中活的潇潇洒洒,被人传为“风尘三侠”。
当机立断,机不可失,失不再来。靠得是识人的眼光和智慧。
历史上那些因为看走眼而身世无着的当然不会发声,因为他们就如同“幸存者偏差”理论所言没有发声的机会。
所谓死人不会说话。
所以任何一项理论都有它既定的条件。一个智慧的人,必然有理智,杀伐决断的能力,而智识稍低之人不上贼船就不错了。
那些被传销骗去的,都果断的不要不要的 ,有的还是高学历的。但自作聪明啊,别人傻赚不到钱,他们会认为自己不傻,但只要不是作局的人,任你如何折腾也是窟窿。
——这同样是智识不够。作为人贪婪真的会蒙住一个人的良心。
所以说“要”,也是一种能力一种智慧。要的条件是自己先是一个有头脑的人。作为一个有头脑的人,不仅不会磨叽,更会辨别什么是真正的良机。
前方高能预警,那么如何做一个有头脑的人捏?
1.读史能让你通透,所有的智慧都跟“人”有关。
历史很枯燥吗?不,不,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你上了它,摸透了,保证你聪明的不要不要的。
通俗读本推荐:《明朝那些事儿》,这套书我读了三遍,只能做到找资料顺手,全部领悟还要通读。这是一套能够让你上瘾的历史书,谁读谁知道它的好。
《贾志刚说春秋》,必读,通俗有趣,能把历史写的有趣,唯有贾志刚,读了三遍,基本了解。春秋史官说实话啊,所以春秋的历史最精彩。把明史和春秋史研究透了,包你成为人精。
《战国策》必读,别问我为什么。
2.阅读经典,能让你学会把话说利索,把文章写利索。我们知道行走江湖全靠两张嘴,怎么把话说麻利了,关系吃饭的干活。
《鲁迅全集》,《胡适文集》,王小波,阿诚,等等太多了,这个就不多说了。
重要的话说三遍,您要真的读才算数。
除了阅读就是行走江湖的历练了。先生,别躲在家里闭门造车,到红尘中潇潇洒洒去闯荡吧!
把眼光练出来了,能够看透人性,在面对机会时就不会失手了。拿不定主意,想太多的人才会纠结,真把事物运行的规律看明白了,遇事即使当时不明白也能凭直觉就能快速把握。
想要,你就上,别犹豫,别磨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