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与一朋友通电话,从初中到现在,我们已经认识十年了。我一直都相信“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道理,每一次聊天都会易放难收,昨天电话里我们聊了很多,关于深生活、工作和感情。
以前看到过一句话,隐约记得是刘同在《谁的青春不迷茫》里写的,觉得挺有道理的,拿来分享一下:所谓良缘是两情相悦,若有金玉为伴,才算得上是锦上添花;朋友是机缘相识,如有无尽相似,此算上的是血浓于水。只有价值观在某种程度上的契合才会构成做朋友的前提,所以我所庆幸的是一路走来认识的这些一直包容我、照顾我、陪伴我的朋友们。古人讲“君子之交,人淡如菊,清淡如水”,感谢你们一直都在,时间的沙漏会给我们的相遇画上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说到价值观,一直以来的教育都要求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我始终不觉得有什么苛刻的难以撼动的标准,只是在大体方向上会有一条模糊的主线而已,至于这条主线上的各种分支也就引人而异了。如今的我,二十几岁,在一所普通的二本大学里挥霍着我仅有的几年青春,并且马上要面临的就是毕业找工作。在大三暑假之前,我对自己的未来,确切的说是对自己毕业之后的方向并没有一个明晰的目标或者规划,因为我所学的专业是一个并没有多少兴趣,甚至一开始有厌恶情绪的专业。能在这条路上走多久我一点把握都没有,也不知道到底走出校门自己可以干点什么,一直以来的优越感在大学里早已荡然无存。大三暑假,我所经历的心路历程,多少让我对自己的人生规划有了些许明朗。
在中国传统的根深蒂固的思想里,身为一个女生,就该找一份踏踏实实的稳定的工作,然后找个好人嫁了,一生无忧。即便是在这个日益发展的现代化社会,这种思想依然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就像我每次回家都会有人问我学什么专业,当我回答是“英语”的那一刻,他们百分之八九十的人都说“哦,那毕业以后就是做老师了”。每次听到这样的回答,我只能笑笑而过,因为我不知道该怎样去跟他们解释,那些根植于心中的思想是很难通过一个解释或者一番理论二而有所改变的。也或许是父辈们一直以来也没有接受更高层面的教育,更没有走出由来已久的生活圈子,所以他们的认知仅停留在七八十年代的层面上,而对于现代社会的生存机制不甚了解,所以这只是不同辈人之间的一种“代沟”而已,无所谓对错与好坏。
只是,不知道是骨子里就有的那种“不安分”,还是我的成长环境所带给我的影响,向来是一个不喜欢安逸的人,总觉的那样的生活必定极度无聊。就以做老师为例,并不是说我对这个职业有什么偏见或者不屑,相反我一直觉的这是一份至高无上的职业,只是我自信自己没有当老师的天赋,搞不好会误人子弟。当然这是一点,还有重要的一点,一个本科学历的毕业生,可能也只有资格去教小学生吧,最多教初中生。是的,教师这个职业表面上很好,双休,寒暑假,上课,批作业等,这样的生活听起来可能真的很有诱惑力,然而这种生活非我自己向往的生活。从我对自身的了解来说,这样的生活首先不符合我的性格,并且会让我觉得了无生趣,曾经的梦想和抱负也一定会在这种安逸的生活状态下逐渐地被磨灭。在一种相对舒适的状态下久了,就很难会去改变,也不想去改变,如果就这样工作一辈子,那么我的人生我会觉得缺少了太多色彩,我不想就这样过完我的一生,一点都不想。
至少,在刚毕业这个二十几岁的年纪,在外面走一走,看一看,尝试一下,改变一下人生的可能性。不是说我一定要如何,因为有太多事我们无能为力,而是在自己还有改变的可能性的时候尽力去尝试,我不想自己在日后回忆起自己的青春岁月时只有那些零零星星的同样的画面,我只想为自己奋斗的记忆里多加几笔不同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