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润城镇位于阳城县城东7公里处。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山西阳城润城镇的冶炼业就十分发达,当地以坩埚为基本冶铁工具开展家庭作坊式生产,明代冶铁业盛极一时,有“铁冶镇”之称,并设有管理冶铁业的“铁冶局”,当时用方炉炼铁的工艺需要大量的坩埚,经过1000度以上高温烧出来的坩埚材料既不惧雨水冲刷,又不易酸碱腐蚀,因此被工匠们巧妙地运用于民居建造上,这些废旧的坩埚墙体成为中国建筑史上独一无二的风景,也形成了具有独特地域性的传统建筑风貌。
在众多的坩埚建筑群里,以砥洎城城墙和刘善村的坩埚民居尤为突出。
那么,这些成万上亿的坩埚是怎么来的?
自古以来,润城镇的冶炼业就十分发达,有 “铁冶镇”之称,并设有管理冶铁业的“铁冶局”,不远处的大阳古镇因制针而称为“九州针都”。当时用方炉炼铁的工艺需要大量的坩埚,而这种工具在废弃后成为一种极难处理的特殊垃圾。
由于这种低成本,当时有一位叫杨贲的大财主,利用工艺流程将粘结用的石灰和铁渣,相比其它城堡的石灰、糯米、蛋清,其成本更是可想而知。杨贲闻出于经济上的考虑,改用石灰与红土调和,制成“泡灰泥”。无心使这 “坩埚墙”成为中国建筑史上独一无二的风景。
砥洎城就是利用这独一无二的建筑工艺,从而使城堡经过历代流寇袭击而未攻破,望城兴叹!
看来,“铜墙铁壁”可以防御外在的、物质的敌人,内在的、精神层面的敌人“铜墙铁壁”是无法防御的。
在与砥洎城一河之隔的刘善村,村内的坩埚民居更是当地一大建筑特色。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山西电视台某栏目组曾经专门深入该村对坩埚民居有过研究和发掘。
如今,村内保存完好的坩埚民居尚存五六处。这些成千上万的坩埚与鹅卵石筑就的民居,历经数百年的风雨侵蚀,除了人为损坏之外,大部分至今异常坚固,其工程质量,堪比如今钢筋混凝土结构。
在刘善村内,保存至今的坩埚民居(当地人称为“锅筒房”)比比皆是。从而可以证明刘善村在明、清两代的冶铁业何等发达,这种土法冶炼技术一直延续到解放初期。
先民们从砥洎城城墙得到了启发,于是将无法估量的废旧坩埚得以综合利用,抛弃传统土木工程,以低成本、高质量的建筑理念,筑就了一道道独特的古建风格。
啧啧啧!看着这一处处墙体坦荡如砥、固若金汤的特色古建,很难想象在那个工程设备机械落后、工程进度缓慢、完全人海工程战术的条件下,先民们是如何在那般艰苦的环境里完成这些在如今看来不可思议的艰巨工程的!
单一的坩埚,其坚固性不是很大,不用多大力气就可以用锤子砸碎。但成千上万个坩埚与独特的原料配比技术,组成这一道道的鬼斧神工的防御堡垒。
如今时过境迁,这些令人叹为观止地坩埚民居百年来默默地矗立着接受着风雨的洗礼,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在被现代钢筋水泥丛林包围中的坩埚建筑,虽然与现代气息格格不入,有损市容,甚至是“破落”的形象,不乏也是一道颇具特色的古建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