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部《恒日历》编创者张启斌学术背景及学术贡献

《中华平气法二十四节气恒日万年历》,简称《恒日历》、《中华恒历》,又称《中华太阳历》、《中华三合历》(以中国24节气太阳历法为主,以中国传统正朔历和干支历为辅),其纪年方式采用西汉太初1年(西元前104年)为元年。以下是作者张启斌学术背景及其学术背景介绍:

一、个人简介

姓名:张启斌 

性别:男 

出生年份:1963年 

学术身份:独立学者 

主要职务: 

  中国未来研究会通讯会员 

  陕西省文化软实力研究会高级研究员

  杭州历史学会沈括研究会会员

  曾任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华夏传统文化发展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复兴之基课题组历法学课题组组长 

二、学术生涯与主要成就

1. 早期研究(1990年代)

在钱学森倡导的《潜科学》期刊上连载发表《人类生活节律探秘》,深入探讨人类生物节律的外源性底层逻辑及规律,为其后续历法研究奠定基础。

2. 学术合作与论文集出版(2006年)

与徐光宪院士等两岸著名学者进行学术研讨,出版论文集《信息科学交叉研究》,展现其跨学科研究能力。

3. 世界易经高峰论坛、世界哲学大会与泰山学者论坛(2016-2019年)

2016年出席第二届世界易经高峰论坛,获世界数术新星奖。

2018年出席北京第二十四届世界哲学大会,五篇论文入选,独占鳌头。 

2019年出席泰山学者论坛,发表论文《中国“新农历”初探》(《地方文化研究》双月刊,2019年第6期),系统提出传统农历现代化改造的理论框架。

4. 历法研究与文化传播(2020年)

出席阆中落下闳天文学术论坛,发表论文《让落下闳之光照亮全世界》。 

出席中国农业博物馆二十四节气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构建中国历法叙事体系,打造东方24节气伦理型生活》。 

编创《中华太阳历》(2021-2050)通书,向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献礼,荣获《国声智库》“2020中国文化交流年度人物”奖。

5. 国际学术论坛与主题演讲(2021-2023年)

2021年,出席参加浙江工业大学主办的“发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世界非遗)论坛”,发表论文主题演讲《构建中国本土历法叙事体系,跳出西方阳历五指山》,受到央视记者陈永利、李长征、李开华、王贝贝采访和专题报道:“张启斌和他挖掘编创的376年前的《中华太阳历》引起众多专家学者震惊和关注”(CCTV《成功之路》栏目今日报道,21-06-26 )

2021年10月,出席参加浙江工业大学“世界非遗二十四节气与生命健康国际学术论坛”,发表论文和主题演讲《构建中国太阳历法话语体系,筑实24节气生命健康文化理论之基础》。 

2021年12月,参加农业博物馆和北京文物局主办的2021年“二十四节气文化作品大赛”,参赛作品《实用中华24节气太阳历——中华恒日万年历上下册》荣获“入围奖”(证书编号0259-69)!

2022年,参加江西省高校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学术论坛,发表论文《复兴中华历法,筑牢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基础——关于构建中国历法话语体系与叙事体系之学科建设》,荣获教师组优秀奖。 

2022年10月,出版学术专著《中华平气法二十四节气恒日万年历》,并被国家图书馆、北大清华图书馆、广州图书馆、四川省图书馆、重庆图书馆、中科院情报研究中心等单位收藏。 

2023年1月,出席四川阆中“春节文化论坛”,作“落下闳注入中国传统历法的中国魂”主题演讲,倡导并参与策划春节申遗“阆中倡议”。 

2023年11月,出席“清华国家形象论坛”,发表《复兴中华历法与第二个百年战略下的国家形象》主题演讲。 

2023年12月,出席太原西史辨伪论坛,发表《中国天文历法是如何被西方传教士转基因后搞偏搞废的》主题演讲。

6. 近期活动(2024年)

2024年9月,出席浙江杭州“沈括研究会成立大会暨学术论坛”,发表《予之说,沈括十二气历与中华历法现代化》主题演讲。

三、核心学术贡献

1. 历法革新

提出“平气法”为核心的历法体系,推动中国传统历法现代化,解决节气浮动、中西历法兼容等问题。 

出版《中华平气法二十四节气恒日万年历》,系统阐述其理论框架与实践路径。

2. 文化传承

通过历法研究与文化传播,推动二十四节气、春节等传统文化符号的现代化与国际传播。 

积极参与春节申遗、历法话语体系构建等国家文化战略项目。

3. 跨学科研究

融合天文历算、生命科学、文化传播等领域,提出历法与人类生物节律、健康养生的关联性理论。 

通过国际学术论坛与主题演讲,推动历法研究的多学科交叉与国际化。

4. 社会影响

荣获“2020中国文化交流年度人物”奖,其研究成果被国家图书馆、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等权威机构收录。 

通过媒体、学术论坛等平台,增强公众对历法文化与中华文明时间秩序的认知。

四、2025向全国两会提交建议书,主要内容:

1. 推动中国传统历法现代化 

    建议在身份证、法定节假日等领域实现“中西双历并行”,增强文化自信与国际兼容性。 

    设立国家级历法研究专项基金,支持历法科学化与文化传播。

2. 构建中国历法话语体系 

    通过固定节气日期(如夏至恒为西历6月21日,冬至恒为西历12月21日),打造东方24节气伦理型生活,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推动中国历法研究纳入高校学科建设,培养专业人才。

3. 历法改革的社会应用 

    建议将历法改革成果应用于健康管理、农业生产等领域,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通过历法叙事体系构建,助力国家形象塑造与文化软实力提升。

五、推荐理由

1. 学术价值 

    张启斌先生的研究填补了传统历法现代化领域的理论空白,其“平气法”体系具有创新性与实用性。 

    其跨学科研究为历法科学化、文化传承与国家形象构建提供了新思路。

2. 社会意义 

    其研究成果直接服务于国家文化战略,如春节申遗、二十四节气非遗保护等。 

    通过历法改革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增强国际话语权。

3. 政策建议的可行性 

    其建议书内容具体、可操作性强,符合国家文化自信与科技创新的战略方向。 

    历法改革试点(如双历并行)可在部分地区先行试验,逐步推广。

六、结语

张启斌先生作为历法革新与文化传承领域的杰出学者,其研究成果与政策建议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社会意义。建议学界与国家领导人予以高度重视,支持其研究与实践,推动中华历法现代化与文化复兴战略落地实施。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