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有一整年没听周董的歌了,因为懒得去更改一个习惯,即便没有权限也还是赖在某易。
李大仁给程又青的邮件里初老的症状清单,为什么只介绍了前几条?我特意翻看了一下第一集,原来是没有说全,不是我忘记了。
跨年夜一个人去看音乐剧,一个人吃火锅,走路耳机都开最大声,从来不看行人的脸。
偶尔相亲,一起吃了四次饭,也还是和陌生人一样。
以前需要心理求助看什么张德芬、素黑,现在开始翻脑神经科学图鉴、想进一步认识各种神经元以及神经回路,甚至开始越发的好奇PTSD症候群……
有人说,三十岁我的人生才刚刚开始。我很感动!
但又突然地有那么一点恐慌,互联网时代的虚妄仿佛比以往任何一代都更明显一些。因为,谁的开始都不会是你的开始。可以在虚拟的世界跳舞,但现实很少吟唱。
伴随期待落空的次数慢慢累积,真的就开始听信一些人的鬼话:
“哪有那么多的爱情,生活本来就只是找个人一起过日子。”
“哪有那么多的成长,工作是做好份内的事情。”
“现实一点,别那么矫情,开不开心有什么要紧,没钱才最要命。”
这些话,的确无法辩驳,因为没有答案,但是的确有一些明确的结果:
不管再去看多少鸡汤,你会发现“25岁以前需要完成的事情”这类清单早就跟你没什么关系了;不管刷多少剧,连程又青的故事也马上要不适合你了,你最好期待什么绅士的品格,会有一个四十岁、如花一般的男子在未来的某个街角的咖啡店等着和你偶遇!
终于,你开始相信“缘分总会到的”也是一句鬼话,概率才是一切实践的最高指导原则,没有出结果的事情,基本都是因为基础活动量不够,跟你是否虔诚没有一点关系。
而[创伤]这种看起来很遥远、很高深的词汇,关于PTSD那一大堆脑科学、神经学研究成果的发表,其中一种较为生活化的解读是:无法获得稳定的、有效的人际关系。
对此,我的确是困惑又无助的,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好像更难了:
就像我不明白以前睡一个寝室、以“老公老婆”互称的小姐妹们,为什么当真的有了老公之后,还没过几天就会转过头来给你说:“你抓紧点,不然只能去找二婚的了。”
也不清楚为什么前一年还在鼓励你寻找自己的目标,不要在小公司浪费时间的人,在你终于努力考取了新的专业证照,选择圣诞节跳槽的时候,对你唉声叹气:“你要做取舍,你该稳定了,稳定是要付出代价的,你有诚意么?别像个猴子一样跳来跳去的招人烦。”
而最尴尬的是,当你还有热情为一些事情据理力争,希望把自己的观点表述清楚、客观公正的时候,对方退让的理由居然是:“算了,不要跟她理论,单身久了就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都是这样的,随她去吧。有这个时间好好让她把自己的问题解决一下,过正常人的生活。”
创伤很远么?我不好说。但不怀好意并不总是病态解读、扭曲事实的结果。
怕,因为还有一种标准叫做“成熟是把你的生活调成静音”,所以大多数人会赞同你对生活刻意的热爱、发声是一种自我安慰。
怕,因为你即便逐渐懂得了所有的套路,你却不一定能找到其他的路,就像迷一样的1933老场坊,时间的大门一关,何来活路?
怕,怕到不敢求助。其实,不需要赞同,更不需要拥抱,只是暂时别来教育我“你想太多了”、“差不多就行了”、“你还是太年轻了”……
那个被大家渲染过的25岁,我错过了硕士毕业典礼,等到的是父亲癌症晚期的确诊书;被相处三年的时任男友拉黑,都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昂贵的医药费他一分也不想承担;从一线辞职回到老家陪父亲度过最后的日子,一年后再只身返回一线真的不是因为爱慕虚荣、狂妄自大……
“如果,你认识过去的我,就会原谅现在的我。”
我知道,除非我也有本事成为张爱玲,否则就应该静静地忍受着、祈祷有一天文明的降临。
因为,只有懂得,才会慈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