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人开玩笑说如果当时不是一颗苹果砸到牛顿的头上,而是一颗榴莲,这个世界会不会失去一个天才科学家。这种假设我们没有办法回答,因为那颗苹果本就是后世给予牛顿一生功绩中虚拟而成的神奇亮点,那么这种假设又怎么会成立呢?
牛顿的一生其实很容易概括:儿时喜欢读书,上学时痴迷研究,二十几岁用数学方法阐明宇宙中最基本的法则万有引力定律和三大运动定律,而后人生走向辉煌。
可以说牛顿的所有发现都集中在了一个时期,即伦敦大瘟疫与严重火灾的两年,在这两年里牛顿先后发现了微积分、万有引力定律以及光的色散,这三个发现随便拿出来一个都将是一个大学科的开山之作,而这仅仅是牛顿22岁到23岁两年内的贡献。
由国际知名的科普作家、科技记者、科技史家,被称为“史上最伟大科技作家之一”的詹姆斯·格雷克借助牛顿的重要信件和未出版的笔记编撰而成的《牛顿传》一书记述了牛顿的生活经历,以及这位科学伟人所处的历史全貌。
我们将在这本书中看到一个真实的伟人世界,一个痴迷研究的怪人,以及一个小心眼到极点的牛爵爷。
有人说天才都是孤独的、骄傲的,他们的思想超前、行为怪异,是“伟人”与“怪人”、“天才”与“疯子”的结合体,他们的成就斐然、令人称颂,但是我们仍然喜欢着他们不为人所理解的一面,即使这一面是他们的缺点。
牛顿心眼儿小到什么程度?1671年牛顿向皇家学会展示了自己改良后的望远镜,并附带上了自己的光学笔记以及一些心得,受到皇家学会包括当时的国王查理二世的盛赞。在1672年年仅29岁的牛顿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却碰上了挑刺的罗伯特·胡克,胡克主张波动说,而牛顿则主张微粒说,从此二人便成为了一生的死对头。
二人的矛盾不仅仅体现在光学研究中,牛顿在研究力学时亦常与胡克、哈雷做交流,但是牛顿显然在学术研究中刻意地与胡克相抗。
在十一章‘牛顿与胡克的争论图解’中我们可以看到胡克试图缓和二人之间的敌对:“我想,意见上的分歧,如果真有的话,不应当变成相互的敌对。”
尽管如此,牛顿也仅仅是向胡克表达了一点儿善意:一份利用高处下落的球来演示地球每日自转的实验概要,并自称对胡克的想法一无所知。
然而耿直的胡克却再一次反驳了牛顿的这份实验概要,并提出相反意见。这个梁子算是结大了,牛顿那小心眼儿再次被成功激怒。
1704年牛顿把之前所写的光学笔记整理成《光学》一书发表,为什么发表时期如此之久,原因就是小心眼儿的牛顿非得等到胡克去世之后才发表,倒是免去了二人对于光学的研究之争。
《牛顿传》可以说是记述了牛顿思想形成以及在哲学、数学、光学和微积分方面的重大成果,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小心眼儿的伟大科学家一生。